乔聚贤等人僵在原地。
让他们向这些“泥腿子”道歉?
这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台下,无数双眼睛,或愤怒,或鄙夷地盯着他们。
乔聚贤艰难地转过身。
他身后的弟子们,也如同提线木偶般,僵硬地扭转过来,面向那黑压压的人群。
乔聚贤的嘴唇蠕动了几下,不情不愿的说道:“吾……吾等……先前……言语有失……”
他的腰弯了下去,幅度却小得可怜,充满了不甘与屈辱。
身后的弟子们有样学样,敷衍地躬了躬身。
道歉声细若蚊蝇,几乎被风吹散。
台下,没有预想中的欢呼。
也没有任何宽恕的回应。
回应他们的,是一片死寂。
紧接着,是毫不掩饰的嗤笑。
“呸!”
有人朝着他们脚下的方向,狠狠啐了一口唾沫。
“这就完了?”
“还以为多有骨气呢!”
“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瞧他们那副样子,心不甘情不愿的!”
鄙夷的议论声如同潮水般涌来,毫不留情地拍打在乔聚贤等人的脸上。
他们的脸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最后变得铁灰。
这比直接打骂,更让他们无地自容。
凌云看着这一幕,并未阻止。
他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回陆千帆身上。
“陆院长。”
“你带来的大儒,视朕的子民为贱民,视天下的农夫为朽木。”
凌云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你觉得,这场辩论,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
陆千帆的身体猛地一震。
他看着眼前神情冰冷的年轻帝王。
又看了看身后那些面如死灰,几乎要被百姓唾沫淹没的同僚与弟子。
一股深沉的无力感涌了上来。
陆千帆缓缓站直了身体,然后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
他朝着凌云,深深地,郑重地,躬身一揖。
“陛下。”
这一声“陛下”,清晰无比,传进了所有人的耳朵里。
下一秒,他抬起头,苍老的脸上带着前所未有的肃穆。
“老臣……先前多有冒犯,请陛下恕罪。”
凌云静静地看着他。
他听到了那声“陛下”。
他知道,这位名满江南的大儒,这位被凌慎寄予厚望的笔杆子。
在这一刻,真正认可了他的身份。
不是因为武力。
不是因为权势。
而是因为他方才所言所行。
乔聚贤等人听到陆千帆这声“陛下”,如同被雷劈中,猛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向他。
“院长!”
乔聚贤失声叫道,声音尖锐刺耳。
“你……你怎能……”
“你这是背叛!”
“你忘了我们来此的目的了吗?”
“你这是向一个武夫低头!”
其他弟子也反应过来,纷纷怒视着陆千帆,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愤怒。
“闭嘴!”
陆千帆猛地转头,厉声喝道,声音中带着从未有过的严厉与失望。
“还嫌不够丢人吗?”
他指着乔聚贤等人,气得手指都在发抖。
“看看你们方才的嘴脸!”
“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陆千帆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情绪。
可接下来声音却依旧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陛下所言所行,‘火耗归公’,‘全民教化’,桩桩件件,皆是为了天下百姓!”
“这难道不是上古圣君之风范?”
“我等读圣贤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卖弄辞藻?是为了党同伐异?还是为了天下黎民,为了社稷苍生?”
他的目光扫过乔聚贤,扫过那些弟子,最后重新落回到凌云身上。
“如今,先皇遗诏是真是假,我等远在江南,无从分辨。”
“但老夫这双眼睛还没瞎!”
“老夫分得出,谁,才是真正心系百姓,谁,才是最适合坐在这龙椅上的真龙天子!”
乔聚贤等人僵在原地。
他们想怒斥,却又慑于凌云的威势和陆千帆的决绝,只能咬牙沉默。
台下的百姓,则是在短暂的愕然后,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
陆院长都服了。
这新皇帝,是真的有本事。
凌云看着乔聚贤等人那副吃了苍蝇般的表情,眼中掠过一丝冷意,却没有再说什么。
他们不配他再多费口舌。
随即,他的目光重新回到陆千帆身上。
“陆院长。”
“朕想请陆院长,入朝为官,担任大炎的内阁首辅。”
此言一出,高台上下,一片哗然。
内阁
首辅!
那可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凌云竟然要将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一个刚刚还在公开质疑他,甚至直呼他名讳的大儒?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台下的百姓惊愕得忘了欢呼。
仁王和刘擎天等人更是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陛下这是何意?
不怕引狼入室吗?
陆千帆本人也是猛地抬头,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光芒。
他以为凌云最多会招揽他入翰林院,或者担任某个清闲的虚职。
却没想到,竟然是内阁首辅。
“陛下厚爱,老臣感激不尽。”
陆千帆再次躬身,这一次,腰弯得更低。
“然……老臣想先回金陵一趟,为陛下准备一份重礼,来回报陛下之大恩!”
“好。”
凌云没有丝毫犹豫,干脆利落地答应下来。
“朕给阁老时间。”
“您一路舟车劳顿,先在京城休息两日。”
“待您老准备妥当,朕会派人护送您回金陵。”
“务必保证您老一路平安。”
陆千帆心中一暖。
凌云的信任和重视,让他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
“谢陛下隆恩!”
他再次躬身行礼。
凌云站起身,看向一旁的仁王。
“皇伯。”
仁王立刻上前。
“臣在。”
“陆阁老一行,就交由皇伯了。”
凌云语气郑重:“务必好生招待,不得有丝毫怠慢。”
“一切费用,由内帑支出。”
仁王躬身道:“臣遵旨!”
凌云点了点头。
他知道,今日这一场辩论,不仅仅是打败了几个大儒。
更是向天下人,尤其是士人阶层,展现了他的胸怀和能力。
也为他后续收拢人心,扫平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人心向北不向南时,他一统天下将会事半功倍。
他看了一眼高台上依旧面如死灰的乔聚贤等人。
没有再理会他们,转身走下了高台。
仁王立刻上前,恭敬地引着陆千帆等人,朝着城内走去。
京城南门外,这场由大儒挑起的辩论,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落幕。
留下的,是百姓们口口相传的“火耗归公”、“九年教化”以及天下大儒之首臣服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