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教化之道

在万众瞩目之下,陆千帆直起身子,朝着对面的凌云,缓缓地躬下了身子。

“大善。”

说完,他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猛地坐回了蒲团上。

这时,大儒陈敬山,霍然站起身,冲凌云躬身行礼。

“老夫陈敬山,阁下行霹雳手段,革除火耗积弊,确有魄力。”

“然,阁下自诩天子,抚育万民,本应垂拱而治,行圣贤之道。”

“可据老夫所知,阁下近日却在仁王府之中,召集商贾,售卖特权,合作经营,与那些逐利之徒为伍。”

“此乃行商贾之道,逐蝇头之利!”

“你既自诩帝王,竟与民争利,将朝堂视作坊市,将国之重器视作货物。”

“陛下如此行径,置圣贤教诲于何地?置天下士人于何地?又置这煌煌大炎的体统于何地?”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番话,瞬间让刚刚还沉浸在“火耗归公”喜悦中的部分百姓们,冷静下来。

是啊,皇帝怎么能做生意呢?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为末流。

天子与商人为伍,确实有损身份。

仁王等官员也是心中一紧,暗道不好。

这个问题比火耗更难辩驳,因为它牵扯到的是千百年来的固有观念。

刘擎天更是急得抓耳挠腮,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这套“圣贤理论”。

然而,凌云的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神情。

“陈大儒此言差矣。”

凌云声若洪钟道:“朕与商贾合作,并非与民争利,恰恰相反,是为了利国利民。”

“诸位可知,国库为何空虚?”

“天灾人祸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税源不足,经济不兴。”

“农夫耕种,能保温饱,然若想国富民强,单靠农耕,远远不够。”

“工匠造物,便利生活,但若无商贾流通,再好的器物也只能堆在仓库蒙尘,无法惠及更多百姓。”

“而商贾往来,互通有无,看似逐利,实则活络了经济,促进了生产,增加了税收。”

凌云站起身,走到高台边缘,朗声道:“朕扶持商贾,是要让他们将天南地北的货物运来,将大炎的产出销往四方。”

“如此,工坊才能兴旺,农人手中的余粮才能卖出好价钱,百姓才能买到更便宜、更丰富的货物。”

“更重要的是,商业繁荣,朝廷税收才能充盈。”

他的目光又重新落回陈敬山身上,“陈大儒,有了钱,朕才能赈济灾民,才能兴修水利,才能整顿吏治,才能强兵固边,才能真正做到国泰民安。”

“有了钱,朕才有底气,将那‘火耗’的损失,从百姓身上挪开,由朝廷一力承担!”

“陈大儒只看到商贾逐利,却看不到商业繁荣对国家的巨大好处。”

“只知空谈圣贤道德,却不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敢问陈大儒,这,也算是与民争利吗?”

陈敬山被凌云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

“你……你……我……”

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

却发现对方的逻辑严丝合缝,句句在理。

商贾逐利,但商业繁荣,确实能带来税收,充盈国库。

国库充盈,朝廷才有钱粮去赈灾、兴修、强兵、养官。

甚至,方才那石破天惊的“火耗归公”,也必须建立在强大的财政基础上。

若他强行反驳否认,必定会遗臭万年啊。

没想到这凌云看着年纪轻轻,竟然如此可怕。

“哼!”

陈敬山冷声了一声,随即便坐了回去。

乔聚贤缓缓走到了高台中央。

他比陆千帆和陈敬山都要年轻一些。

约莫五十岁上下。

他先是对着凌云略一拱手,声音不卑不亢。

“阁下口才了得,将商贾之道,竟也说出了几分利国利民的道理。”

“老夫乔聚贤,忝为云麗书院讲习。”

“今日老夫不与阁下辩论那商贾之事。”

“老夫只想请教阁下,治国安邦,固然需要钱粮武备,但更根本的,乃是教化人心,明晰礼义廉耻。”

“不知阁下,对于这教化之道,又有何国策?”

这话一出,台下不少读书人打扮的士子,纷纷点头赞同。

“对啊,治国不能光靠钱和武力,教化才是根本。”

“没错,纸张书籍昂贵,要想教化人心,首要便是人人读书明礼,受圣贤教化,上古圣贤都做不到的事情,凌云也不可能做到。”

“对对对,就算这凌云有点才华,但绝对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看他这次怎么狡辩。”

……

听到那些士子的话,仁王等官员心中不禁担忧起来。

这个问题,真正触及了治国的核心。

如果说凌云之前所言的都是治国之术,那教化便为大道。

这局

恐怕要输了。

凌云看着乔聚贤,这位大儒显然比前两位更难对付。

直接抛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教化。

“乔大儒所言极是。”

凌云微微颔首,表示赞同,随即朗声道:“国无教不兴,民无教不立。”

“朕认为,教化之道,首在开民智。”

“欲开民智,必先使其识字。”

“朕决意,自今日起,在大炎推行全民识字。”

“此事,将写入大炎律法。”

“凡我大炎子民,无论男女,年满六岁者,皆需入学堂,读书识字。”

什么?

此言一出,不亚于方才的“火耗归公”,再次引起轩然大波。

台下百姓彻底懵了。

让他们的孩子,都去读书识字?

这……这怎么可能?

自古以来,读书都是有钱人家的专利,他们这些泥腿子,哪有这个福分?

“陛下……您是说……俺们家的娃……也能读书?”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声音颤抖地问道,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

凌云看着她,重重点头。

“不止是你的娃,是所有适龄的孩童!”

“朕将设立公学。”

“学制分为两段,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此九年,为义务教化!”

“所有学费,全免!”

“不仅如此!”

凌云加重了语气,“凡在学堂之内,考出优异成绩者,其家中,可减免当年部分赋税,以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