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气氛凝滞之时,李邦华突然开口道:
“诸位大人且宽心,本官来此之前,特意向送信的锦衣卫打探了一番。!如^蚊,惘? !免`废/岳?独.”
“据他所言,孙传庭一共写了两封奏疏,一封已然送抵京城,正是咱们方才读过的那一封。”
“而另一封,则是径直送往宣府,想必是呈给太子的。”
此言一出,仿若一道划破阴霾的惊雷,在众人心中轰然炸响。
原本有些压抑的心情,瞬间如释重负,变得轻松起来。
若真如李邦华所说,那太子收到这封奏疏之后定会权衡利弊,然后做出决断。
而他们只需等待太子的回信即可!
然而话虽如此,此事终究还是要禀报给崇祯的。
而他们这边也需先拿出一个初步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待朱慈烺那边的回信传来,两方相互比对,再从中挑选出最为稳妥的方案来应对此事,这才是万全之策。
念及此处,众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一旁静静伫立的王承恩。
按照朝廷的规矩,内阁在处理政务之时,司礼监必须在场。
而王承恩身为司礼监掌印大太监,一直以来都在陪同他们处理政务。
如今王承恩也是他们唯一能够联络到崇祯的桥梁了。
与此同时,王承恩早已从刚才的对话中了解清楚了事情的大概。
因此无需薛国观吩咐,他便立刻恭敬地向前一步,然后开口道:
“诸位大人不必多言,稍候片刻,咱家这便去请陛下过来。”
薛国观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
“那就有劳公公了。”
王承恩赶忙躬身回道:
“阁老客气了,这本就是咱家分内之事。”
说罢,他不敢有丝毫耽搁,脚步匆匆朝着后宫的方向疾驰而去。
在这之前,崇祯曾特意交代过王承恩,若无万分紧急之事,切莫去打扰他,一切国家大事皆交由内阁处理。
然而,这次的事情实在是有点特殊,内阁根本无法处置,再加上太子又不在,所以就只能请崇祯出面主持大局了。
此时正值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如金色的丝线般洒在宫殿的每一个角落,给这庄严的宫殿增添了几分温馨。
崇祯用过午膳之后,便一直和周皇后待在房间里,享受着这难得的温馨时光。
两人情意绵绵,正满心欢喜地谋划着如何再为老朱家“添丁进口”。
周皇后依偎在崇祯怀里,脸颊泛着红晕,犹如天边的晚霞,一脸娇羞地说道:
“陛下,您近日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这般‘欺负’臣妾了?”
崇祯听到这话,满面红光,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道:
“皇后有所不知,烺儿为朕找的那个道士,果然是有几分真本事的。”
“朕按照他的法子练了两个月,效果甚好,照这般下去,假以时日,估计咱们还能再添几个孩子。”
周皇后听到这话,神色又是一阵泛红,虽然她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娘了,可如今再听到这些话,难免还是有些羞涩。
她轻轻捶了捶崇祯的胸口,嗔怪道:
“陛下就会拿臣妾打趣。”
“咚咚咚。”
崇祯刚准备说些什么,可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声音很轻,但却显得很急促,瞬间就打破了这温馨的氛围。
崇祯听到这敲门声,脸色顿时就阴沉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不悦,然后怒道:
“不是说了不许打扰朕吗?何人在外喧哗?”
下一秒,一个熟悉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陛下,是老奴啊!陕西有紧急军报送到了内阁,内阁不知该如何处理,想要请陛下过去商议。¢武·4`墈\书/ ·埂.新?醉?全`”
崇祯听到这话,并没有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是下意识地就喊道:
“这种事情找朕有什么用?去找太子......”
可话说到这里,崇祯突然就愣住了,仿佛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瞬间清醒过来。
因为他突然想到,如今的朱慈烺早就不在京城了。
于是乎,崇祯硬生生地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脸上的神情变得有些复杂。
就在这时,周皇后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她赶忙坐直了身子,然后一脸严肃地说道:
“陛下,如此国家大事不可耽误,还是尽快前去和内阁商议吧!就算您不想做什么决定,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一下的。”
“不然朝臣们会有诸多议论,对陛下的声誉也有影响。”
崇祯听到这话,也不好再说些什么,毕竟他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的。
随后只能应道:
“好,朕这就去。”
随后,崇祯便在周皇后的服侍下,缓缓穿好了龙袍。
周皇后细心地为崇祯整理着衣领,崇祯则微微低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温柔,仿佛在享受这片刻的温馨。
穿好龙袍后,崇祯这才大步走了出去。
王承恩看到崇祯走出来,见他面色潮红,心中便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不过他也不好说些什么。
毕竟如今的崇祯也不过就是三十二岁的年纪,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
再者说了,这种其中的“快乐”他也不懂,毕竟他只是个太监罢了。
“陛下要乘轿去内阁吗?”
就在这时,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开口问道。
崇祯摆了摆手道:
“不用了,朕亲自走过去。”
说完这话,崇祯便迈开大步,向着内阁方向走了过去。
王承恩不敢有片刻耽误,连忙亦步亦趋地跟着上去,心中还暗自琢磨着该如何向崇祯汇报情况。
一路上,崇祯自然而然地问起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非要让他亲自前去商议。
王承恩自然也不敢隐瞒,便将之前自己听到的事情大概讲述了一遍。
当听到居然是因为李自成投降的事情时,崇祯的脸色瞬间就变了。
仿佛被一道晴天霹雳击中一般,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
因为崇祯实在没有想到,李自成居然他妈的又又又又又又又要投降了!
这不是把他当傻子吗?
要知道,李自成之前已经投降了很多次了,每一次都是假投降真反叛,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总是在朝廷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露出獠牙,给朝廷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今大明好不容易缓过来,甚至打算明年对李自成动手,彻底解决所有的农民军。
结果这个时候李自成又来投降,这还真是把他当傻子来糊弄!
想到这里,崇祯恨得牙痒痒。
投降?去他妈的投降!朕不接受!
他已经决定,这次绝对不会接受李自成的投降!
等到明年开春之后,集结兵力干掉李自成和他的农民军,这一切也就结束了。
想到这里,崇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快意,仿佛已经看到了明军斩杀李自成的场景。
回过神来之后,崇祯再次向着内阁走了过去。
不多时,他便来到了内阁。
看到消失了半个月的皇帝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薛国观等人赶忙拱手行礼,齐声说道:
“参见陛下!”
崇祯摆了摆手道:
“诸位爱卿不必多礼,快坐吧。~晓.说·宅, ·庚`新+嶵\全-”
随后,崇祯大步向前,直接坐到了主位上。
其他几位内阁大臣和李邦华也纷纷坐在了两旁,各自的神情都有些凝重。
紧接着,崇祯也懒得客套,而是直接说道:
“关于诸位爱卿叫朕来商量的事情,朕大概已经知道了,朕还是先说说自己的意见吧!”
“朕觉得,这次就不应该答应李自成的投降!因为你们也都知道,这应该又是李自成的一个阴谋!”
“之前李自成每次投降的时候,总会再次反叛,就像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这次应该也是如此。”
“所以这次也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直接拒绝李自成的投降,然后让孙传庭继续防守陕西,河南周边的兵马也继续坚守。”
“等到明年开春之时,调遣大军直接灭杀李自成,这件事情就结束了!”
眼看着崇祯一上来就直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且还那么偏激,在场的大臣们瞬间面面相觑,彼此交换着眼神。
他们当然知道为什么崇祯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无非就是觉得李自成反反复复投降又反叛,毫无诚意而已。
但是话说回来,这件事情肯定不能这么处理的。
毕竟李自成可是真的送了一万百姓到潼关,并且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肯定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百姓投降朝廷。
要是直接拒绝的话,那岂不是断了这些百姓的生路?
而且也会让那些本来想要投降朝廷的百姓坚定的站在李自成那边。
从这点来说,崇祯实在是有点考虑不周。
当然,这话没人敢说出来,毕竟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触怒崇祯。
但是眼下这个时候总还是要有人劝崇祯的,既然其他人不敢说,那么只能由薛国观这个内阁首辅来说了。
于是乎,薛国观先是深吸一口气,然后鼓起勇气开口道:
“陛下,请恕臣直言,臣觉得这次朝廷还是不能拒绝李自成的投降!因为李自成在投降之时,主动后撤了十里,停止了攻打潼关,除此之外,他还送了一万百姓到潼关来。”
“虽然这些百姓都是老弱病残,但他们还是大明的百姓!”
“如今这些百姓愿意归顺朝廷,朝廷怎么能拒绝呢?”
“除此之外,孙大人还说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会在潼关外设立粥棚,吸引那些吃不起饭的农民军前来投降朝廷。”
“这些事情究竟会引来多少农民军投降朝廷暂且不说,但这总归是给了那些不愿意跟着李自成造反、想归顺朝廷的百姓一条活路!”
“他们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朝廷若能接纳他们,那将是他们的大幸,也能彰显陛下的仁德之心。”
“可要是朝廷直接拒绝李自成的投降,那么岂不是说等于断了这些百姓的活路?”
“到时候只怕那些想要投降朝廷的百姓也不敢投降了,只能跟着李自成一条道走到黑,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还望陛下三思啊!”
崇祯听完这些话,瞬间就愣住了。
对啊!
他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了?
自己要是真的拒绝了李自成的投降,那岂不是说也等于拒绝了那些被迫跟随李自成造反的百姓投降朝廷?
而且被拒绝之后,李自成多半会再次攻打潼关或者其他地方。
如此一来,只会有更多的百姓死去,朝廷也必须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阻止李自成。
一时之间,崇祯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眼神中闪过一丝懊悔,他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冲动了,没有考虑到全局。
紧接着,崇祯苦笑一声,然后缓缓说道:
“朕刚才有些生气,一时间说错了话,诸位爱卿不要在意。”
在场的几位大臣听到这话,赶忙再次拱手,然后安慰起了崇祯。
“此事不怪陛下,只怪那闯贼反反复复投降又反叛,才让陛下如此生气!”
“陛下无错,这一切都是那闯贼之错!陛下切莫为此事责怪自己。”
............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崇祯总算是找回了一些面子。
就在这时,王承恩赶忙将之前李邦华带来的奏疏递给了崇祯。
崇祯大概翻看了一下,表情并无变化,因为这上面说的跟之前王承恩告诉他的相差不大。
随手将奏疏放在一胖,崇祯又道:
“对于此事,诸位爱卿还有何看法?是要朕答应李自成提出来的这些条件吗?”
薛国观赶忙再次说道:
“启禀陛下,臣等刚才商议了一下,觉得目前还是答应李自成的这些条件比较好。”
“其一,这么做的话,朝廷是占理的,即便这真是李自成的阴谋,朝廷也没有失信于天下百姓,公理大义是在朝廷这边的,天下百姓自会明白朝廷的仁德,朝廷的声誉不会因此受损。”
“其二,这样能安抚李自成,让他短时间内不会再轻举妄动,如今朝廷虽国力渐强,但若能避免一场不必要的战事,也能让百姓少受些战乱之苦,朝廷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民生。”
“其三,也就是之前说过的,若答应李自成的投降,便能够吸引更多农民军向朝廷投降,那些农民军本就是被李自成裹挟着造反,如今朝廷不计前嫌接纳他们,他们定会对朝廷感恩戴德,日后也会更加忠心于朝廷。”
崇祯仔细想了想薛国观说的这三点理由,然后微微点了点头。
同时心里暗暗盘算着,反正左右只是一个总兵的官职而已,被“耍”就被“耍”吧!
反正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李自成“耍”了。
就当是为了天下百姓吧!
正当崇祯准备答应此事的时候,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眉头微微一皱,然后问道:
“等等,这件事情太子知道吗?此事关乎朝廷大局,一定要让太子知晓。”
李邦华听到这话,赶忙说道:
“回陛下,臣问过送信的锦衣卫,那锦衣卫说,同样的奏疏他们送了两份,一份送到京城,一份送去了宣府。”
“按照时间推算,大概也就是在这两天,太子殿下那边也会收到这封奏疏了。”
闻听此言,朱慈烺这才暗自松了口气。
因为他总觉得对于这件事情,朱慈烺可能会有别的看法。
凡事还是要以朱慈烺的决定为主,这也是他之前答应朱慈烺的事情。
想到这里,崇祯假装思考了一下,然后装作一副深思熟虑的模样说道:
“既如此,那么这件事情先不着急处置了,等太子那边接到奏疏之后做出决断,朝廷再做最终的决策。”
“另外,内阁暂时就以答应李自成投降的前提条件做好准备,若是太子也同意接受李自成投降的话,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听到这话的时候,在场的几人都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毕竟他们本来想的就是等朱慈烺的决定传到京城之后,再进行最终的决断。
而且在他们看来,朱慈烺多半也是会同意答应李自成的投降。
紧接着,众人赶忙拱手道:
“臣遵命!陛下放心,臣等定会
竭尽全力,商议出一个万全之策。”
就这样,关于李自成投降的事情,总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处理结果。
至于最终的结果,只能等到朱慈烺那边得到消息之后尽快做出决断了。
当然,若是朱慈烺不同意李自成投降的话,那么内阁也不会多说些什么。
毕竟眼下连崇祯这个皇帝都要以朱慈烺的决断为主,他们这群大臣又能说些什么呢?
很快,时间又过去了两天。
这天的天气相当不错,阳光洒在大地上,为宣府带来了一丝温暖。
只是再温暖的天气也掩盖不住空气中那股紧张的气息。
突然,一队快马直接从京城的方向疾驰而来,马蹄声如雷鸣般在官道上回荡,扬起一片尘土。
来的不是别人,赫然便是前来宣府送信的锦衣卫!
只见那些锦衣卫个个风尘仆仆,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急切。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身上的这份奏疏关系重大,必须尽快送到太子手中。
与此同时,宣府衙门内,朱慈烺今天也在接待着一位来自草原的客人。
这个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土默特的首领俄木布。
说起俄木布这个人,也算是有点故事了。
他原本是土默特的首领,在土默特被建奴打败之后就臣服了建奴。
建奴最开始也没有对他动手,还是让他做土默特首领,但不久之后,建奴便废除了他的土默特首领之位,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武将。
从此他便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受尽了冷眼。
但是等到大明打败了建奴之后,俄木布居然又重新成为了土默特部落的首领!
从这点而言,他也算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了。
其实俄木布本身是极度憎恨建奴的,他也不想土默特再被建奴侵占。
因为建奴不仅掠夺了土默特大量的牛羊,还带走了土默特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口。
并且这些人有一半都死在了松锦之战!
但他总觉得建奴还会再打回来,因此一直没有选择向大明臣服。
因为他担心等到建奴再打回来的时候,会因为土默特臣服大明一事对土默特赶尽杀绝!
只是伴随着大明开始对蒙古出手,他似乎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所以不久之前,他派遣了一队使者来到宣府求见了朱慈烺,然后表明了投降之意。
只是让俄木布没想到的是,大明这次想要的不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投降,而是实际上的投降!
但是经过了短暂的思考之后,俄木布最终还是答应了朱慈烺的所有要求。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土默特压根就没有和大明叫板的资格!
说句不客气的话,都不用等那七万骑兵回来,就宣府现有的一万骑兵加三万步兵,就足以轻轻松松地把土默特灭掉了!
既如此,他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若是依旧固执不肯投降的话,那么等待土默特的只有灭亡了!
想明白了这点之后,俄木布便带着十足的诚意亲自来宣府和朱慈烺商议投降事宜。
双方的谈话也算进行得很顺利,俄木布几乎是答应了朱慈烺的所有要求。
他的态度十分谦卑,似乎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朱慈烺,让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化为泡影。
但他们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双方接下来的贸易合作必须要免除一半的关税。
除此之外,因为土默特之前被后金劫掠得太狠,今年的粮食不够吃,还需要借大明的粮食用来过冬。
最后一个要求,则是要保留他这个土默特首领的身份和一部分权利。
而对于这些要求,朱慈烺自然全部都同意了。
事实上,最开始的时候朱慈烺想的是彻底免除贸易关税的,可想了想又觉得似乎有点不太妥当。
毕竟现如今大明的商税制度已经成型,除了在灾荒之年药物会免税之外,其他的商品都不存在免税一说。
这要是突然给土默特免税的话,岂不是对不起其他那些“奉公守法”的商人了?
自从商税改革之后,那些商人一直遵守大明的律法按时缴纳税款,若对土默特特殊对待,必然会让他们心生不满。
所以朱慈烺最终还是只答应了免除一半的贸易关税,也算是当做土默特投降大明的一种奖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