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小九哥 作品

第二百八十章 太子不在京城,崇祯怎么也不上朝了?

做完这一切之后,孙传庭即刻唤过来两队锦衣卫。`鸿\特-暁!说~惘! ¨已¨发?布,醉^薪~漳!結?

彼时,府衙内的气氛显得格外凝重,孙传庭面色如霜,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然。

然后将两封奏疏慎重地递到最前面的两个锦衣卫手中。

紧接着,孙传庭沉声道:

“即刻将这两封奏疏送往京城和宣府,此事关系重大,关乎我大明江山社稷之安危,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不得有丝毫耽搁!”

“若误了大事,提头来见!”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威严与紧迫,让在场的人都不禁心头一紧。

为首的锦衣卫百户听到这话,赶忙双手抱拳,眼中满是坚定与决然。

“大人放心!小人一定不辱使命!哪怕肝脑涂地,也定要将这奏疏安全送达!”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仿佛是对孙传庭的承诺。

随后,锦衣卫们小心翼翼地将两封奏疏封进匣子里。

那匣子虽不大,却仿佛承载着千钧重担。

随后他们又用油布将匣子包裹了好几层,每一层都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在途中出现任何差错。

做完这一切,他们这才兵分两路,各自骑上快马,如离弦之箭般离开了潼关。

孙传庭站在府衙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

接下来,就只能等着朝廷的回复了。

他不知道朝廷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是接受李自成所谓的‘投降’,还是坚决拒绝,继续与农民军血战到底?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他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住陕西!

因为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对大明的忠诚!

哪怕前方荆棘丛生,哪怕希望渺茫,他也绝不退缩。

虽然孙传庭下达了八百里加急的命令,但是在古代交通条件有限,无论战马的速度有多快,还是远远达不到日行八百里这个速度。

充其量也就是日行五百里左右,差不多也就是后世的二百五十公里。

因此,直到第五天的时候,前来送信的锦衣卫才抵达了京城。

这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马不停蹄,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想着赶紧把信送到京城。

而另外一队锦衣卫,则还在路上艰难跋涉着,还需要大约两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宣府。

“闪开闪开,紧急军报!不得阻拦!”

快入城的时候,护送奏疏的锦衣卫们便大声呵斥了起来。

那声音如同炸雷一般,在城门口响起。

城门口的官兵见到这一幕,哪里敢阻拦?

毕竟他们深知紧急军报的重要性,这玩意儿要是拦了,那可是要命的!

于是,他们赶忙帮忙驱散起了围在城门口的百姓。

百姓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声吓了一跳,再加上守城官兵驱散,也纷纷避让开来,给送护送军报的锦衣卫让出了一条通道。

就这样,护送军报的锦衣卫毫无阻碍地进了京城,然后直奔兵部而去。

本来按照朱慈烺之前的规定,无论何地的军报都是要直接送到东宫的,以方便他第一时间作出决断。

但是现在朱慈烺不在京城,这军报自然也只能按照流程送到兵部了。

与此同时,兵部衙门内。

李邦华正一脸凝重地坐在书桌前,翻看着各类呈递上来的奏疏。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忧虑。

本来以往这个时候,兵部其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

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军队差不多都忙着过冬了,战事相对较少,兵部的工作也相对轻松。

但是如今不一样,如今朝廷既要在蒙古用兵、还要在陕西用兵,甚至河南周边的省份也都没闲着。

除了需要驻守一定的军队防止农民军进入周边省份之外,还要派出一部分兵力帮助河南省内的百姓迁移。`0_0/暁\说′惘¨ ?冕^肺·跃/犊+

说实话,这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无数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其中,却依然难以满足需求。

即便兵部之前已经对那些总兵下达了诸事各自决断的命令,但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兵部来亲自决断的。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李邦华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

他每天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军报,协调各方兵力,安排粮草供应,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除此之外,宣府那边的情况也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前不久朱慈烺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概说明了一下土默特的事情。

在信中,朱慈烺表示虽然土默特还没有明确表示答应投降大明,但是他估计土默特应该是不会拒绝的。

毕竟土默特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小部落,人口也就几万人,兵力不足五千,怎么拦得住七万骑兵的践踏呢?

只要他一个命令,七万骑兵一踏而过,土默特就会彻底消失在蒙古草原上。

因此,土默特投降大明是必然的!

李邦华对此深以为然,他一边感叹朱慈烺的决断,一边又暗自担忧起来。

因为接下来朝廷可能要在土默特驻兵了,到时候兵部又该忙了。

从兵力的调配到粮草的供应,从驻地的选择到与当地部落的协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安排,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新的麻烦。

总的来说,看来在过年之前,他这个兵部尚书都闲不下来了。

微微叹了口气,李邦华又拿起毛笔准备处理政务。

他的手有些颤抖,显然是过度劳累所致。

可没等他下笔,一个官员突然匆匆跑了进来。

“大人!紧急军报!从陕西送来的!”

那官员大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焦急。

陕西送来的紧急军报?

李邦华听到这话,猛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担忧和震惊,然后赶忙说道:

“军报在哪里?快呈上来!”

那官员听到这话,赶忙对着门外招了招手。

紧接着,一个满面憔悴的锦衣卫就被两个门口值守的官兵扶了进来。

那锦衣卫一路奔波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连站都站不稳了。

脸上满是灰尘和汗水,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迷茫。

就在这时,旁边有人送上来了一杯茶水,那锦衣卫颤抖着双手接过茶水,随即一饮而尽。

等喝了茶水之后,那护送军报的锦衣卫这才缓和了下来,随即小心翼翼地将怀里的匣子掏了出来。

然后恭敬地呈给李邦华道:

“大人,这是陕西总督孙传庭孙大人让小人送来的奏疏,请您过目。”

“辛苦了。”

李邦华点了点头,然后伸手接过密匣。

他的手轻轻抚摸着密匣,仿佛能感受到里面奏疏的重量,确定密匣没有被人拆封过之后,他这才缓缓打开密匣,拿出了里面的奏疏。

紧接着,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奏疏。

因为他知道,陕西那边一定发生了紧急的事情,不然孙传庭不会在这个时候送这样的一封奏疏来。

快速浏览了一遍军报的内容之后,孙传庭的脸色瞬间变得怪异起来。

说实话,在打开这份军报之前,他已经大概想象过那边可能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潼关快要守不住了,孙传庭想要朝廷派兵协助。

比如说是粮草不够了,孙传庭想要粮草。

更或者说,潼关已经被李自成攻破了!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奏疏上的内容居然是关于李自成投降的事情。

这种事情实在是有些太扯了。

因为李自成之前已经投降过六次了,朝廷也接受了他的投降,可他每次都反叛了。?c¢q·w_a?n′j′i^a¨.!c\o`m-

每一次的投降都像是一场骗局,让朝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搞到现在,只要一说起农民军投降,文武百官们都会头疼不已。

那些农民军狡猾多端,反复无常,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

可偏偏朝廷又没法直接拒绝,因为从始至终,朝廷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农民军起义的事情。

而招降,无疑就是最小的代价!

毕竟之前的大明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

当然,这是以前,如今的大明早已起死回生,所以对待农民军的态度自然也发生了改变。

而且很明显,这次的情况也有点特殊。

那就是李自成不再是空口白牙的投降了,而是直接送了一万人到潼关,说是表达自己的诚意。

虽说这一万人都是老弱病残,会耗费朝廷大量的粮食和药物,但说到底,这些人也都是农民军、也都是大明的百姓!

所以严格来说,李自成也算是“诚意满满了”。

而且别以为这一万多老弱病残就没用了,事实上在古代,人口才是最大的资源。

这一万多人再不济,治好伤之后总能为驻守在潼关的将士做些后勤工作吧?

比如做饭、洗衣之类的。

他们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却能为前线的将士提供必要的支持,这对于战争的进行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虽然如此,但是李邦华也看出来了,这大概率还是李自成的诡计,为的就是拖延时间。

要么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机会突围出河南,然后继续与朝廷对抗。

要么是出于别的目的,比如消耗潼关的粮草,或者打探朝廷的虚实之类的。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李自成是不是假投降,李邦华这个兵部尚书都是没法做主的。

因为李自成要求的是封他为陕西总兵才会投降,而这个职位只有皇帝点头才行。

一想到崇祯,李邦华又有些头疼起来。

因为距离朱慈烺离开北京去往宣府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在这半个月里,崇祯居然没上过一次早朝。

他先是在京城外的道观待了十天左右,据说是在那里求仙问道。

之后虽然回宫了,不过一回来就一直待在后宫,同样没有上朝。

哪怕有朝臣求见,崇祯也从不搭理。

这让大臣们忧心忡忡。

大家都在猜测皇帝这是怎么了?

怎么太子一离开,皇帝就不上朝了?

是身体不适,还是真的只想求仙问道?

但好在京城还有内阁处理政务,所以暂时没出什么乱子。

内阁的大臣们每日都在忙碌着,处理着各种繁琐的事务,尽力维持着朝廷的正常运转。

犹豫一下之后,李邦华打算先去找内阁商量此事,因为他担心自己也见不到崇祯。

紧接着他二话不说,直接将奏疏揣在怀里,然后直接奔着皇宫而去。

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沉重,脚步也显得有些急促。

他不知道内阁的大臣们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也不知道这件事最终会如何收场。

与此同时,内阁值房之内,四位内阁大臣正各自沉浸于繁杂的公务之中,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

各种奏章、文书在他们面前堆积如山,仿佛一座座等待他们去攻克的山丘。

自打朱慈烺雷厉风行地对内阁进行了一番整顿之后,这内阁里的气氛,如今也是渐渐变得和谐融洽起来。

以前的时候,在这内阁之中,几位内阁大臣彼此之间都在明争暗斗。

空气中时常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微妙的火药味。

这就导致有时候连国家大事都会耽误。

可如今,情况已然大不相同。

虽说他们心底偶尔还是会闪过一些私心杂念,但比起从前那剑拔弩张、互相倾轧的模样,实在是好了太多太多。

即便在处理政务时,彼此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也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探讨。

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借着意见不合的由头,肆意打压对方,搞得内阁里乌烟瘴气。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之前朱慈烺杀的人太多了........

然后他们就怕了!

他们害怕要是再搞党争的话,下一个死的可能就是他们了。

比如说什么内阁大臣位极人臣,之前的周延儒不也是位极人臣吗?

还不是说杀就杀了?

再真正强势的皇权面前,哪怕是位极人臣的内阁大臣,也是随时可以被‘处理’的角色。

此时的内阁,安静得仿佛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声。

几位大臣都全神贯注地埋头于手中的事务,唯有那偶尔传来的翻动纸张的细微声响会打破这份宁静。

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因为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小太监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禀报道:

“诸位大人,兵部尚书李邦华李大人求见,说是陕西那边有重要军务,要和大人们商议。”

听到这话,正在专心致志批阅奏疏的薛国观率先放下了手中的毛笔。

然后微微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道:

“陕西送来的军报?”

小太监赶忙躬身,小心翼翼地说道:

“李大人是这么说的,而且李大人看起来十分着急,想必是事情万分紧急。”

这话一出口,薛国观心中顿时“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深知陕西那边向来是局势复杂之地,如今李邦华如此着急地求见,必然是那边出了大事。

莫不是潼关丢了?

想到这里,薛国观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忙说道:

“快李大人进来。”

小太监听到这话,也不敢有片刻停留,立刻转身匆匆离开了。

与此同时,其他三位内阁大臣也纷纷放下了手中的笔,然后抬起头来,彼此对视了一眼,眼神中满是凝重。

他们都是心思聪慧之人,自然明白李邦华在这个时候突然来到这里,还带着陕西发来的紧急军报,肯定是陕西那边出了天大的事情。

要知道在如今这个之后,他们最为担忧的便是陕西出事。

因为陕西一旦有变,极有可能意味着李自成已经攻破了潼关,进而进入陕西腹地。

倘若真是如此,那么朝廷之前精心布局的针对农民军的战略将会瞬间化为泡影。

毕竟一旦李自成进入陕西,他既可以选择挥师北上,直逼山西,也可以选择南下四川。

而一旦他去了四川,那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棘手,想要再对付他,可就难上加难了。

就在众人各自思绪万千、胡思乱想之际,李邦华终于匆匆走了进

来。

他神色匆匆,脚步急促,刚一踏入内阁值房便迫不及待地举起手中的奏疏大声道:

“诸位,快来看看!这是孙传庭刚刚从陕西发来的奏疏,说是李自成要投降!”

什么?

听到这话,四位内阁大臣顿时面面相觑,脸上满是惊愕之色。

不过他们倒不是因为李自成要投降这件事本身而感到惊讶,毕竟投降这事儿李自成都干过六次了。

他那反复无常的名声早已传遍天下,投降有什么好惊讶的?

真正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件事为何要大费周章地送到京城来?

毕竟谁都知道,李自成这肯定是在诈降!

既然是诈降,直接无视不就好了?

然后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即便朝廷之前曾下过圣旨,明确表示一定要接受农民军的投降,但这种事情也要分场合、看时机啊!

对于这种一眼假的事情,就算孙传庭假装没收到李自成的降表,然后继续按照原计划驻守潼关,也不会有人真的去怪罪孙传庭啊!

很明显,这几位内阁大臣此刻完全是一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模样。

或许在当下,他们确实不会因为这件事去责怪孙传庭,哪怕是崇祯或者朱慈烺知道了也是如此!

毕竟李自成确实没有任何信誉可言!

但是话说回来,谁能保证以后不会有人拿这件事大做文章,借此攻击孙传庭呢?

毕竟这可是抗旨大罪,轻则罢官、重则砍头!

当然,这些念头只是在他们脑海中一闪而过,并没有人仔细考虑这么做的后果。

随即下一秒,那封奏疏便被送到了薛国观手里。

薛国观也没有犹豫,直接就打开奏疏,然后快速地浏览了起来。

紧接着,薛国观的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因为李自成这次开出的投降条件,可谓是“诚意满满”。

他先是下令撤兵,然后又送了一万人过来作为投降朝廷的诚意。

最后竟然只要求一个总兵的位置,就愿意率领部下投降朝廷,并且还愿意协助朝廷将他麾下的农民军迁移到辽东。

说实话,这样的条件从表面上看,基本上没什么可挑剔的地方,简直让人难以拒绝。

然而谁都知道,这根本就不是李自成的真心实意,而是他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

等薛国观看完这封奏疏之后,奏疏被依次送到了其他人手里。

很快,四位内阁大臣都看过了这封奏疏,不过他们的脸色都不怎么好看,一个个神情颇为古怪,似乎在思索着李自成这次又有什么阴谋?

最终还是李邦华率先打破了沉默,只见他开口说道:

“既然几位大人都看过了奏疏的内容,那么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吧。”

“不过本官还是觉得这应该是李自成的阴谋,他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拖延时间,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谋划下一步的行动。”

“只是明知道这是李自成的阴谋,我们好像也无法拒绝他的投降。”

“毕竟之前陛下可是下过圣旨,但凡农民军投降都要接受,然后将他们送到辽东进行移民戍边。”

“估摸着孙传庭也是想到了这点,因此这才将这个消息送到了京城。”

这话一出口,四位内阁大臣的脸色变得更加古怪了起来。

因为谁都知道,这道圣旨其实并不是崇祯皇帝下的,而是朱慈烺下的。

不过当然,这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道圣旨还是非常符合当下大明的国情的。

毕竟接受农民军的投降,然后将他们迁移到辽东,既能解决农民军这个心腹大患,又能充实辽东的边防力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在这时,薛国观终于开口道:

“李尚书说的没错,虽然这大概又是闯贼的一个阴谋,但话说回来,对于我们而言,其实也不是没有好处。”

“最起码可以试图迷惑一下闯贼,让他误以为我们真的接受了他的投降,从而让他放松警惕。”

“这样一来,负责驻守潼关的将士们也可以稍微休息一段时间。”

“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军投降朝廷!”

内阁大臣张志发听到这话,微微皱了皱眉头,看向薛国观道:

“这么说来,薛阁老是打算答应此事?”

薛国观连忙摇头道:

“这说的哪里话?闯贼投降可是有条件的,需得一个总兵的官职才可以。”

“而册封总兵这种事,可不是我们这些内阁大臣能够擅自做主的,当然是要禀报陛下了。”

可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小声嘀咕道:

“这件事情是不是要先禀报太子再做决断?毕竟之前太子离开之时可是说过,涉及军事要务都要先禀报于他。”

这话一出口,薛国观神色一怔,

随即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之色。

因为他还真把这件事给忘了。

主要是朱慈烺此刻并不在京城,他就是想禀报,也没办法直接向朱慈烺禀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