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云30

故事嘛,某朝某代某时某地。原版的时间线太靠后,但确实是以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矛盾为背景的,这背景套在当下大差不差。不也是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斗争么?

改一改就能用了!

天寒地冻无所事事,便是训练也做不成,出门真能冻伤的程度。那么,守着火堆,咱们开讲。

将士们从焦躁不安,变的兴奋,变的神采奕奕。

庾质一路赶来的时候,被周法尚接待的,坚持要第一时间来见桐桐,那就带着来了。

营地是地穴,只听声不见屋。一声声的叫好声,顺着声音而去,原以为是武夫又在较劲,谁知到了跟前,能听见清朗的独属于少年的声音。

少年说着:“……侠者,仗剑而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此为侠者!然真正的大侠,心中必有信念!何种信念呢?如郭大侠一般,为国为民。而由此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何为国?”

桐桐拿了树枝,在墙面上写了个大大的‘國’字,而后又写了大大的‘或’字!此二字,皆指国。

“我们是什么呢?是‘戈’,手持利刃,保卫‘口’。这个‘口’,有我们的父亲、兄弟姐妹、我们的族人,以及我们的土地。那么,这个国是谁的?你、我、他,我们才组成这个国。国自来不是一家一姓的,也永远不能是一家一姓的。士农工商,我们都是这个国的子民,正如一家中各行其是的族人一般。

每个家族都有一个族长,掌管着家族事务。这个族长怎么做是合格的呢?需得持身以正,需得能力出众。诸位以为如何?”

“对!”

“持身不正,不足以服众。”

“能力平庸,不足以理事。”

“好!”桐桐对几个答话的人点头示意,肯定了他们的答案,而后才又道,“此人为族长,对内,需得宽仁慈爱,能叫族中有能为的后辈出头,能关照能力平庸者,使得他们无饥馁之患;对外,需得能保护族人不受欺хिζḶ辱。”

众人尽皆点头,是这么个道理。

桐桐心说,隋才传至二世,它使得功勋之一便是使得分裂的局面结束了。分裂的时间长了之后,庶民百姓对国的概念很含糊。

他们经历的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强调族裔,那只能制造分裂。朝代的更迭又迅速,所以,国是什么呢?

不外乎是这个赶走了那个,那个又赶走了下一个。今天这个篡了那个的权,明天那个又被谁谁谁给赶下了台。

走马灯似得过了这么多年之后,叫他们对‘国’有认同感,这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从家,到族,而后才说到国。

“家组成了族,族组成了国。”桐桐就说,“那么家是自己的,族是自己的,国呢?”

“自己的!”

“对,国是自己的!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的。以此来推,那么,掌国者,他该是什么样的呢?”

“持身以正!能力出众。”众人皆这么答,整齐划一。

庾质听到耳中,心中不由的一哆嗦:好一个林桐!

他这番话何意?陛下若是持身以正,先帝是怎么死的?陛下若是能力出众,大隋何以走到今日?

林桐此番说这话,岂不是在指责以陛下的品行和能力,压根就不够掌国的资格。

那么,再往下延伸,这个国家的掌权者,他对内宽和仁慈吗?对外,能保护国人吗?

如果不能,岂能高居帝王之位?

这与煽动谋反何异?

谁知林桐点到即止,不再往下说了。庾质往下听,他说的是,“由此可得,这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执掌者,自然当为天下谋福祉。”

话音才落,一声声喝彩声响起,震耳欲聋。

“跟诸位将士闲谈,林某从未咬文嚼字,之乎者也。但今儿,林某想跟大家说说圣人之道!天下该是何等模样的天下,圣人给了答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为国为民——天下为公——”

“为国为民——天下为公——”

……

一声高于一声,在这寒冷的冬夜,将士们喊的热火朝天。

桐桐大喝一声‘好’,“那么,此后这八字,便是我们的真言!”说着,她大声问道:“我们所为何来?”“为国为民——天下为公——”

庾质再未曾听,他跟着周法尚离开了。

简陋的房舍里已经设了席面,周法尚清庾质先坐:“此地贫瘠酷寒,简薄了些,您勿怪。”

庾质怎好不等林桐就先用,连忙摆手:“静候林公!静候林公。”

“林公需得些时候,他会亲自未得了伤寒的将士熬制汤药,从来不假于人手。此地虽寒,但未曾有人因病而伤而亡!此皆林公之功也。自林公来辽东城,与百姓秋毫未犯。而今天冷,熬制汤药便放置一半在营地之外,任由百姓自取。故而,城中早已经将户籍、田亩交由林公打理。”

庾质:“……”与将士同吃同吃,同甘共苦。为将士亲烹汤药,不假他人之手。与将士既有袍泽之情,又有师生之份,此恩义何人能背弃。

在城中,不犯百姓,将士住地穴,亦不扰民,百姓岂能不爱戴?

越是如此,庾质越是不敢先用,反而站起身来,恭敬的站立等待。

桐桐进来的时候看见庾质这般姿态,就先看周法尚:这是何意?

周法尚使眼色:此人耿直,难应对。

桐桐便扬起笑脸:“庾公,请坐!请上坐。”说着,就深深一礼,“劳您久侯,请多担待。”

“岂敢?”庾质看着眼前纤瘦文弱的少年,总是不能将此人所行之事与人搭配起来。这么一个非英雄的长相,偏生了一副英雄的肚肠。

桐桐亲手把人送到席上,这才去坐了:“您此来所为何事,在下已然估摸出来了。陛下有召,身为子民,岂敢不奉诏!只是在下能远行,人质俘虏呢?这般天气,若是折损便不大好了。种种情由,早已禀报陛下。可陛下未必信呐!

故而,才有庾公这一行!公乃狷介耿直之臣,那牢中……有去便无回!不瞒庾公,有一人恐庾公白白丢了性命,这才设法,叫你走了这一趟。

可你既来了,家中又有家小数百之众!若事办不好,惹怒陛下,岂不是辜负了为庾公周旋之人的一番美意。

在下与此君一样,怜庾公之才,赏庾公之品行。哪怕为了庾公,林某也必有一行!陛下巡幸诸省,来年开春,巡幸至何地,林某去何处,庾公以为如何?”

庾质:“……”一句为难的话也没说,不等自己开口,他把什么都直白的说了。

桐桐哈哈就笑,举起酒杯来:“满饮此杯,酒足饭饱,庾公先行歇息。这一路劳顿,着实辛苦。这几日还有雪,庾公便是想返回,怕是也走不了了。我们有的是时间,咱们可以慢慢聊,缓缓谈,不急!不急。”

那便不急!

不急的话,那咱就说说天下大势。

桐桐把此人当先生用,常常跟此人长谈,听他说时事。正好,桐桐也想听听隋朝与突厥的关系。

突厥而今分东西,一方面呢,是因为内部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是杨坚的功劳!对方太强大了,那就分化它。隋朝在其中起的作用就是挑拨离间,使得他们永远无法团结,而后在唐朝的时候,先是东突厥,再是西突厥,先后被平,设置了都护府。

大唐的胜利,如果严格的说,是有杨坚和隋朝的功劳的。

位处东边的叫东突厥,大致的范围包括内蒙,外蒙,辽东大部分,贝加尔湖,一直到新疆一带。疆土面积与现在的大隋疆域差不多。

而西突厥地理位置在东突厥的西边,包含了阿富汗的北部地区,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北部地区,一直延续到东欧的一些地区,这都属于西突厥。

不难想象,杨坚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突厥汗国时,那是怎样一种心理。军事上不占优势,以小吞大,会撑死的。

怎么办呢?我给它切块,切成一块一块的,慢慢的吞进去就好。

到了隋炀帝继位,再面对依旧疆域广袤的东突厥,他依旧沿用他爹的办法,继续分化突厥势力。

他拉拢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说我把我家公主嫁给你,你分割出去,跟你哥把现在的东突厥一分为二吧。可他找错了人,叱吉设没上套,没咬杨广的饵。

然后杨广又用听取了裴矩的建议,觉得始毕可汗统治下的东突厥崛起的太快,应该遏制其势头,不行咱就把始毕可汗的左膀右臂给砍了吧。

当时始毕可汗有个宠臣叫史蜀胡悉,能力出众,主要负责东突厥的贸易,每年为东突厥赚取大量的财货,丰盈其国库。

这法子不光明,但只要执行的好也不失为一个法子。可惜,裴矩的手艺太潮了,当时两国互市,史蜀胡悉常来往于两国之间,裴矩就借机设伏,再史蜀胡悉的必经路上将其杀害。事发之后,又谎称史蜀胡悉叛了,他只是平叛而已。这个谎言太过于拙劣,被始毕可汗给拆穿了。

当时始毕可汗没讨要说法,那是因为当时的大隋还强盛。

可而今大隋的情况,始毕可汗要不趁机咬杨广一口才见鬼。这两件事把始毕可汗得罪的死死的,趁你病可不得要你命嘛。

也因为这些嫌隙,历史上,始毕可汗兵围雁门关,把杨广给围住了。

当时,杨广就是在巡幸诸省。

也就是说,此事就在眼跟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