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颠屁颠的许星君 作品

第291章 赔偿

王诚虽然名字里有个“诚”字,但是这个时候,他可有点不诚实了。

现在汴梁城里斗米不过五六文钱,他这五十文可不少。

他说完心里就暗暗打鼓,有些后悔了,低着头、红着脸不敢看那书吏。

半晌之后,只听那书吏说道:“如今新皇登基,陛下爱护百姓,才想出这样的善政,你拿了钱,回家去要记着陛下的好”

王诚听到提到皇帝,急忙跪下拜了拜,哽咽道:“小民谢陛下隆恩”

书吏满意的点点头,本子上记上:“白湾王诚赔偿七十文..........”

如此大规模的钱粮支出,以古代官府的操行,和几千年形成的惯性,不上下其手是不可能的,反正皇帝不可能挨家挨户去问。

直到走出县衙,王诚还是没有反应过来,他居然真的拿到钱了,看了看天空,还是浮云飘飘,微风不燥。

动了动肩膀,褡裢里“哗啦”一响,那是铜钱的声音。

巨大的惊喜,这个时候才涌上心头,王诚连走路的步子都轻快了几分,大步往家走去。

“爹爹,爹爹........”小女儿的叫声,把王诚从回忆里拉回来。

“爹爹,囡囡看不到,爹爹抱抱......”七岁的女儿撒着娇。

王诚嘴角高高勾起,弯腰抱起女儿,把她放在自己脖子上。

感受着女儿在脖子上叽叽喳喳的笑声,王诚忍不住向着黄罗盖伞的方向看了看,那是皇帝的仪仗。

“这是个好皇帝”王诚心里暗暗说。

“阿诚”王诚肩膀在后面被拍了一下。

他回头一看,却是同村人王徽,平日和他关系极好。

“就你带着囡囡来了?嫂嫂他们呢?”王徽左右看看。

“她带着儿子先回家了,你怎么也来了”王诚笑道。

“来看个热闹”王徽微笑了一下,转头看了看河面,那艘无桨怪船,喷着烟,依然跑得飞快。

“我决定了,我要去辽东.......”王徽看着河面,忽然开口说道。

王诚心里猛地一惊,说话都紧了几分:“怎么忽然就想去辽东了?”

王徽扭头看了看王诚,又扭回去,看着河面上的怪船。

“阿诚你想想,我们这样的佃农,就算在这里忙死累死,这辈子顶天能有一亩旱田”

说到这里,王徽抬头看了看王诚脖子上的囡囡,眼神复杂。

接着说道:“官府说了,只要移民去辽东,立刻分给五亩良田,连耕牛都分,三年内不收税,只要这块地不抛荒,就永远是你家的了,我想去拼个前程”

王诚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承认自己有点心动了,那可是五亩良田。

他忍不住又向皇帝的仪仗方向看了看。

这个政策是徐灏亲自拟定的,辽东为什么总是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口不足。

或者说主体民族人口太少。

没有主体民族的压制,这里成了渔猎民族的乐园,屡屡成为威胁中原的“根据地”。

还有徐灏的迁都想法,在地缘政治上看,北京没有辽东的战略屏障,是不行的,是守不住的,明代九边布置了百万大军,可那又如何,还不是被皇太极渗透成了筛子。

王诚犹豫了一下,低声说:“跑那么远,值得吗?我听说那边冬天能冻死个人,再说........”

他咽了口唾沫,继续说:“再说,咱们村不远正在建一个叫什么........工厂,我听说以后是要招人做工的,自从皇帝继位以来,这几年又风调雨顺,日子眼看着越过越好......你现在.......”

“哥哥说得不错,不过我家里还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爹娘都在堂,这一大家子要养,我可不敢赌,万一有一天.........是吧,地里颗粒无收,我可舍不得卖我家那几个孩子,趁着现在官府说话算话,去辽东拼几年,给孩子们拼一份家业.............累死也无憾了”

王徽越说越是激动,脸色渐渐涨红。

“那你爹娘和娘子同意?”王诚探着头问道。

“爹娘同意了,至于娘子.........”

王徽扭头看了看王诚,不屑的说道:“一个妇道人家,还能反了天去.......”

这句话明显是在揶揄王诚“惧内”。

王诚脸色一红,倒是不便再说,两人沉默下来,一齐看着河面上的船跑来跑去。

浓重的黑烟飘得到处都是,阳光照在水面上闪闪发光,王诚有些被王徽说得心动了,心里暗暗盘算着什么.........

一场热闹,一直到午后方散,王诚和王徽一起走回家去。

两人在村口分别,王诚一边思考着王徽的话,一边往家走。

一间茅草房,一个小院子,就是王诚家的全部了,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身上穿着一件麻布衣衫,手里轮着一把木头雕刻的宝剑,对着空气挥舞,嘴里“嘿嘿”有声,似乎在和什么人殊死搏斗。

一个身材矮小的女人从屋子里出来,手上端着一个陶盘,盘算盛着菜。

女人头发随意挽在脑后,腰间扎了围裙,把菜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大声呵斥儿子:“每天就耍那破棍子,早晚给你丢了烧火”

扭头看见丈夫和女儿回来,嘴一撇:“回来的倒是及时,正好赶上吃饭..........”

伸手牵过女儿,带着她往屋里走,一边走一边说:“快去洗洗脸,一个女孩子,小心将来嫁不出去”

唠唠叨叨的进了屋子。

王诚微微一笑,招呼着儿子坐下,父子两个谈笑起来。

半晌之后,妻子带着女儿出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现在是夏天,家里四口人,每人一个黄黑色的馍,那是小麦兑着麸皮和野菜捏成,再有一碗粥,桌上还有两碟酱菜。

这就是这个时代,一户标准普通农家的晚餐,能果腹,却谈不上什么营养了。

不过就是这样的伙食,要是放在几年前,那也是不可能的。

好日子其实也就这几年,尤其是徐皇帝登基后,善政不断,好多税赋都取消了,这才让日子好过了几分。

桌上一阵“呼噜呼噜”喝粥的声音,妻子掰开自己的馍,用指甲掐下馍边的麸皮放进自己嘴里,那是最喇嗓子的部分,自己嚼得咯吱响,却把柔软的馍心塞给丈夫和儿子,嘴里却抱怨着:“真是上辈子欠了你们家的..............”

王诚拿起半块馍,放回妻子碗里,端起碗喝了一口粥,犹豫一下说道:“娘子......我想和你商量一件事”

妻子把半块馍塞进儿子碗里,女儿眼疾手快,抢了半块就往嘴里放,儿子大声抗议。

“什么事?”妻子不理一对儿女打闹问丈夫道。

“我.......想......移民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