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盖新房

沈琉光激动地问道:“你说的可是真的?”

沈海生淡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又说道:“我今日只是粗略的看了一眼,若是明日白天再去看一看,确定一下位置,说不定能成!”

几人又说了一阵话,然后就各自回屋睡觉了。

然而第二日,还没等几人再次去看一看,就见陈里正带着一群人过来了,还用牛车拉着青砖。

沈琉光见了,忙迎了上去。

陈里正说道:“琉光丫头,这是我兄弟陈明理,眼看着就要入秋了,你家的房子赶紧盖起来,今年你们就能住进去了!”

沈琉光忙笑道:“那就太感谢里正叔了。”

说着,指挥几人过来看沈家的院子规划。

因为是新房,沈琉光没有拆掉原来的茅屋,而是在晒盐池那边,重新规划了一块地,准备将新房子盖到那里。

几人拿着尺子丈量了土地,然后陈明理说道:“丫头,这地方没的说,就是有一点,你们取水不方便!之前的茅屋之所以盖得那么偏僻,就是因为那里临近泉眼。”

“如今你要是将房子盖在这里,只怕取水要难上许多,日后就得挑水过来了!”

沈琉光点了点头,然后说道:“陈叔说的话我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若是继续盖在茅屋的位置,因为那里是山窝窝,海风吹不到,但是阳光也照不到,尤其是到了下午,天黑得也早。”

陈明理点了点头,忽然觉得沈琉光的考虑是正确的。

沈琉光继续说道:“至于水,远些就远些,我想办法用车推过来就是了!”

陈明理听了,不再说话,因为该考虑的问题,沈琉光已经考虑周全了,他再多说也无益。

几人很快就分配好了工作,然后由陈明理带头,先是丈量了地面,然后打地基,卸青砖。

如今家里的房子准备盖起来了,沈琉光又没有时间去摆摊了。

沈天华不乐意了,因为不摆摊,就意味着家里没有进项,只出不进。

他可心疼坏了。

鱼干不过才买了两天而已,加上四盆海带丝,一天能有一两多的进项呢!

家里的鱼干越来越多,但是却不卖,这可怎么好?

杨家兄弟依旧每天出去打鱼,回来就收拾鱼,晒鱼干。

沈天华和沈琉光商量道:“大姐,要不然,我和大哥去摆摊,你和秀珠姐姐在家里做饭煮茶?反正做一份也是做,做一盆也是做嘛?”

沈琉光想了想,然后说道:“你说的有理,但是就你们两个,我怎么能放得下心?”

于是最后的决定,还是沈海生带着沈天华去摆摊,沈远风在家里做些杂活。

无非是捡柴,烧水,给那边盖房的人送茶水一类的活计。

沈琉光和杨秀珠每日除了做饭,就是晒鱼干。

好在最近的天气不错,没有下雨,也没有刮风。

马上就要到中午了,沈琉光已经在准备今天中午的吃食。

为了抓紧时间盖房,所以沈琉光选择了包吃,一天一顿正餐,两顿加餐,这样也省得他们往家里跑,也能多干些活计,快点完工。

男人们干的都是体力活,要是不多吃些,根本没力气干活。

眼瞅着还有半个月就要入秋了,到时候天气冷了,更难施工了,

地基打好以后,又歇了三天,用来风干。

这个时候没有水泥浇筑,全都是泥土夯实,所以工程也要慢些。

今日中午的主食是三合面的馒头,一个酱炖小杂鱼,一个海鲜蔬菜汤,还有一个凉拌海带丝。

所谓三合面的馒头,就是用白面,玉米面和高粱面一起发酵而成的馒头。

蔬菜是沈琉光在后山种的莴苣和小白菜。

虽然样式不多,但是胜在量大,都是用盆装着的。

成本要低一些,也比面条一类的要抗饿一些。

午饭做好,沈琉光盛出来一些,然后放在桌子上,这是他们几人的午饭。

剩下的,让沈远风和沈海生用独轮车推去新房那边。

工人们看到独轮车过来,眼睛里都放了光,原因无他,实在是沈琉光的手艺太好了。

陈明理说道:“都下来吃饭,一会儿还得抓点紧啊!”

工人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动作,一人拿了两个馒头,就着车子,就吃了起来。

一面吃一面讨论现在的风气。

“听我家婆娘说,西边又出事了?”

一个汉子说道。

另一个咬了一口馒头,然后囫囵嚼了几下,就忙咽了下去。

“你是说倭奴岛那边的事?”

“可不是吗?说是诚王殿下亲自来琴岛,结果正好碰上倭奴国的细作,双方交手的时候,诚王殿下和那个细作一起消失了……”

不知道事情原委的众人,都是一脸的惊叹。

然后又继续问道:“那,那个什么诚王呢?”

那人一脸叹息地说道:“不知道,消失了,找不到了,有人说,是被倭奴岛的人带走了,也有人说,是,是……唉!”

大家顿时都明白了这件事是什么意思。

吃着馒头的汉子长叹一口气,然后说道:“真是可惜了,诚王殿下,是咱们大兴最勇猛的将军,十四岁上战场,十六岁就打的北仓屁滚尿流,滚回老巢去了,可惜了,唉,天妒英才啊!”

陈明理听了这话,顿时放下了手里的馒头,他说道:“赶紧吃饭吧,吃完了还得干活呢!”

这话一出,众人马上放下了这件事,而是开始大口吃了起来。

沈远风忽然问道:“陈叔,这个诚王究竟是什么来历?”

陈明理说道:“是咱们大兴的英雄,先帝在时,朝局动荡,北仓国也来入侵,倭奴岛也觊觎我们大兴。”

“先帝大皇兄和二皇兄都战死沙场,连带着先帝的两个侄儿都是马革裹尸。”

“肃王病重,不良于行,璟王又是个闲散王爷,什么都不管,只有诚王,那时候不过十四岁,主动请缨,与北仓开战,才有我们大兴现在的太平盛世啊!”

陈明理看了一眼沈海生,然后说道:“诚王要是还活着,应该就是你这么大才对!天妒英才,真是天妒英才啊!”

另一人也跟着说道:“老天爷怎么就是这么不开眼啊!”

沈远风看着几人,心底暗暗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