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警后,指挥中心迅速指令派出所民警先期赶赴现场。很快,民警反馈:现场有一名男子失去生命体征,倒在公路中央,多个警种迅速开展现场处置工作。“咱们得和刑大一起仔细勘察现场,尽快确定案件性质。”带队民警一边安排工作,一边仔细观察现场。死者躺在道路中央,白底运动鞋掉落在2米开外,似乎落地前遭受了不小的冲击。
随着勘查工作的推进,民警们眉头越皱越紧。现场实在太蹊跷了,除了一个螺丝钉和一个卡扣,几乎找不到任何可疑物品。“奇怪了,这现场没有刹车痕迹,也没有车辆撞击后的散落物,不太像普通交通事故。”现场民警疑惑的说道。为明确案件性质,峨眉山市公安局刑侦大队迅速派出法医赶到现场。法医经过初步勘验,给出判断:“死者身体表面无明显致命伤,没有被掐脖殴打的痕迹,不过全身多处骨折,主要集中在腿部、肋骨和锁骨部位,符合小车撞击行人后翻滚造成的损伤特征。”经过进一步检验,确定死者胥平的死亡原因符合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死亡。峨眉警方当即决定,由交警大队牵头,全面负责案件侦查工作。
案发路段为双向车道,中间有绿化带隔离,作为新修的环城路,路灯和公共视频设施都尚未安装,平时行人罕至。要查清事故真相,警方面临三个难题: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肇事车辆类型以及驾驶人身份。
民警首先走访事故现场对面学校,幸运地发现一个公共视频探头。然而,探头距离现场远,画面效果差。民警们花了两三个小时查看监控,突然,黑漆漆的画面中出现一个闪烁的光点,光点由远到近,在事故现场长时间停留,还上下左右晃动。“这很可能是撞人司机下车查看情况。”民警们兴奋不己。可联系报警人邓斌后,邓斌解释道:“那光点是我手机手电筒的光,当时现场太黑了,我开车经过,看到有人躺在路中央,就用手机照明查看情况。”据此,警方判断胥平遭遇交通事故时天还未亮。
为确定案发时间,一组民警继续查阅公共视频录像,另一组民警找到胥平的亲属。但胥平多年前离婚,儿子在外省工作,和90多岁的父亲居住,大哥大嫂虽平时照料他,但对他当天离家的时间和原因也不清楚。“他平时就喜欢到处逛,什么时候出去、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不太清楚。”胥平大哥无奈地说。
警方将目光投向通往案发中心现场的n30路口公共视频。视频显示,报警人邓斌驾车在6:49:11进入案发路段。以此为卡点,民警展开调查,在凌晨6:43左右,发现一个疑似胥平的模糊身影进入中心现场,该男子身高与胥平相近,且穿着白底运动鞋。随后,6:45一辆白色轿车进入该路段。民警联系车主,车主查看死者照片后确认:“我经过现场附近时,看到有个行人在路上走,就是这个人。”白色轿车嫌疑排除。
民警对后续进入中心现场的车辆逐一排查。一辆车牌尾号为158的白色轿车行车记录仪显示,其在6:48左右进入n30路口,经过中心现场时事故尚未发生。随后,一辆红色轿车引起民警注意,它在6:48:50驶向中心现场,之后右转驶入乡村小道逃离。“这辆红色轿车很可疑,在夜间不走大路,反而选择小路,极有可能是肇事车辆。”民警分析道。但由于红色轿车行驶在非机动车道,夜间影像模糊,无法看清车牌和车型。
警方决定兵分两路,一组摸排红色轿车进入现场前的轨迹,另一组对其逃亡的乡村道路展开实地走访。民警在狭窄小路进行侦查实验,发现车辆在这条小路行驶十分艰难,白天都困难,夜间更是危险。“嫌疑人选择这条小路,说明他很可能是本地人,对周围环境熟悉,目的是躲避监控。”民警推断。
民警调取附近农户的家用监控,由于角度和清晰度问题,有效线索寥寥无几。警方转变思路,将红色轿车特征向峨眉山市各大小修理厂、二手车行、4s店通报,同时安排民警根据模糊视频资料在网上查询车辆品牌型号。经过大量比对工作,最终锁定肇事车辆为凌产某豪20款轿车。
就在民警准备前往车管所调查时,好消息传来。一家修理厂反馈,店内停放着一辆红色猛豪牌轿车,车辆有损坏。民警迅速赶到修理厂,修理厂负责人介绍:“这车据说是单方事故,掉进沟里了,不是我们常修的客户,是通过别人联系我们拖回来的。”民警仔细勘察车辆,发现损毁情况异常:“单方事故一般只会造成前保险杠损坏,不会导致引擎盖凹陷和挡风玻璃网状破裂,很可能是撞到人或物体造成的。”更关键的是,现场提取的螺丝钉与该车匹配。
面对民警调查,车主卢辉承认案发时自己开车,发生了碰撞,但声称不知情,是在无意识情况下驶离现场。然而,民警调取卢辉通话记录时发现,他作为快递员,每次通话都会自动录音。在与女友的通话中,卢辉说:“我心里很不舒服,撞了人,别担心,我自己处理。”铁证面前,卢辉最终承认撞人事实。
卢辉交代,案发当天6点多,天还未亮,他驾车去上班,车速并不快,但开车时不够专注,没注意到出现在行车道上的胥平,恍惚间撞上了他。“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又想到车脱保了,害怕赔不起,就首接开车走了。”卢辉懊悔地说。当天下午,为毁灭证据,卢辉故意将车开进水沟,伪造单方事故。
经分析研判,警方认定,肇事者卢辉承担该事故的主要责任,行人胥平因忽视交通安全,出现在机动车道上,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多年处置交通事故的一线民警王磊感慨:“一早一晚是交通事故多发时段,近年来,6旬以上老人成为这类事故的主要受创群体,交通安全意识的提升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