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清惠当着杨广的面撬美仙,虽然美仙现在算是杨广的人,她收美仙为徒算是和杨广攀上亲,看似是想和杨广搞好关系。
其实,梵清惠已经开始扶持太子杨勇,根本就不可能改为扶持杨广。她真正的目的是破坏阴葵派和杨广之间的关系,让杨广失去阴葵派的支持。她以为到那个时候,就可以随意拿捏杨广。
杨广是不在乎阴葵派,可以尽情的拒绝阴葵派,但用不着梵清惠在自己面前耍手段。
梵清惠真正的目的不是算计阴葵派,而是算计杨广。当前最重要的冲突是太子之位的争夺,而不是佛门与魔门的争斗。只要杨勇顺利继位,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阴葵派。
这些杨广瞬间就想明白了。
梵清惠想怎么打击祝玉妍乃至阴葵派,离开自己王府,她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己懒得理。
可都是千年的狐狸,本就心知肚明的事,梵清惠非要在自己面前玩聊斋,杨广就不爽了。
得寸进尺!
杨广伸手拦住正要接话的美仙,道:“美仙虽然脱离了阴葵派,但此时算是王府的人。师太想收徒弟,世上有的是良才美玉,不必从本王这冷清的王府里找。”
杨广算是直接拒绝要和慈航静斋扯上关系,拒绝了梵清惠不知好坏的“好意”。
梵清惠一再被杨广扫了面子,一贯从容的脸色也终于保持不住了。
杨广身份非同小可,哪怕他是一头猪,也不能等闲视之。对付石之轩,可以出动四大圣僧,但杨广不行,想杀杨广,只能用杨坚的刀,别人都不行。
现在已经非常明确杨广对慈航静斋带有敌意,以后怎么办,就要从长计议了。
梵清惠寒着脸离开离开王府,杨广又瞪了多嘴的美仙一眼,自作聪明!
萧妃伸手指轻轻点了点美仙的额头,把杨广拉进屋内。
杨广带孩子进京果然没错,杨坚公事一了,没有召见杨广一家进宫,而是自己悄悄来到杨广的府上看三个孩子。
留在他身边的太子杨勇也有儿子,可是却不是正妃所生。
杨勇宠爱云昭训,冷落父母为他选的正妻元妃,导致元妃郁郁而死。这让一直奉行一夫一妻的独孤皇后大为不满,甚至怀疑是杨勇合谋云昭训害死元妃。
而杨广三个子女,具是父母为他选的正妻萧妃所出,是真正的嫡子。
三个孩子最大的还不到十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杨广平时也不太注重礼数,就更显朝气蓬勃,惹得杨坚开怀大笑。
享受过天伦,众人退去,只剩杨坚和杨广。
杨坚沉着脸问杨广:“今天迎接新罗使者的典礼上,你怎么早退了?”
杨广笑道:“把他安全护送到大兴城,就没儿臣的事了吧?”
杨坚道:“这是新罗第一次派遣使来大隋,以前他多是通过百济或高句丽联系中原。如今主动朝见大隋,你身为晋王,怎么说与你无关?”
杨广只是微笑,并不犟嘴。
杨坚看出佛门在为太子杨勇造势,当年自己也是靠着他们这种操作名声鹊起的。
太子曾经违反礼制接受百官朝拜,引起杨坚的不满,这一次,太子似乎又成了中心。
杨广也看着纳闷,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这种风头出来何用?
杨坚此时还是年富力强,就让这满朝文武、外国使者围着太子转。
杨广却什么都没说,这个时候也什么都不用说。
杨坚并没有说太子的不是,而是把脸一沉,问了杨广另一个问题:“那个照顾皇孙的小姑娘是阴葵派的吧?”
杨广诧异的看了杨坚一眼,他没想过隐藏这件事,杨坚知道是很正常的事,只是没想到他会这么直白地问出来,有些不符合他的身份,难道梵清惠真的敢到杨坚面前搬弄是非吗?
杨广点头:“应该说出身是阴葵派,但现在已经和阴葵派没关系了。”
杨坚沉声问道:“没关系?”
杨广道:“儿臣让她们有关系,她们才会有关系,儿臣不让她们有关系,她们就没关系。”
杨坚问道:“你会让她们没关系?”
杨广点头:“至少现在她们就没关系。阴葵派过于率性而为,有些上不了台面,不听话,惹祸就是早晚的事。如果她们一直想在儿臣面前要话语权,这种人不要也罢。”
杨坚一愣,杨广说的看似直白,怎么觉得他是在影射佛门?
杨坚问道:“所以你只收了阴葵派的一个小姑娘,还是想保持联系?”
杨广道:“是‘收留’,不是‘收’,她只是留在儿臣身边,却没有进儿臣的卧房。”
杨坚又是一愣,虽然美仙是少女打扮,可是杨坚却不以为然,以为她早就上了杨广的床。
杨坚问道:“你没打算收她?”
杨广道:“那是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她现在还小。这天底下如父皇这般对妻子忠贞不二的男人估计是没有了,儿臣可不敢和父皇相比。”
杨坚惧内,天下闻名,杨坚也没听出来儿子这是在恭维他,还是在嘲笑他,就像杨广也不知道老爹怕老婆是不是怕的心甘情愿。
只是杨坚却听出这个儿子在自己面前说话比较不拐弯抹角,也不装好人,自己问的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实在。
杨坚本意想问责杨广,可是杨广答得坦荡,又让他不知该怎么苛责。
杨坚道:“阴葵派名声狼藉,接近你不会安什么好心,你应该严加防范。”
杨广道:“每一个接近儿臣的人都不可能是单纯的,都有目的,这跟她本来是什么名声没关系。”
杨坚依旧觉得杨广在暗指佛门。
阴葵派找上杨广的目的问都不用问。杨坚一直标榜自己家庭和睦,五子同母,是真兄弟。而杨广对待阴葵派的态度其实很暧昧,没有坚定拒绝以维护兄弟关系,哪怕在自己面前,也没有表态,反而有一种走着看的意思。
杨广这个儿子很小就离开父母身边,就藩在外,虽与父母勤通书信,表达思念之情,其实杨坚对他并不是完全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