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一声惊呼,朱由校从梦中惊醒。
“怎么了?”
被身边的惊呼惊醒,徐婉儿睁开眼睛,看着坐在床上的皇帝。
“无事,做了个噩梦。”
伸手拍了拍徐婉儿的肩膀,朱由校转身下地,拿过衣架上的常服,踩着鞋子走出内室。
“什么时辰了?”
在外室,自然是有小太监在此守夜。
“回皇爷,已经卯时三刻了。”
见到皇帝披着衣服出来,那小太监连忙拿起披风为皇帝披上。
“。。。”
任由太监给自己披上的披风,朱由校漫步走出主殿,站在大殿的门口。
看着寂静的西苑,朱由校的心头闪过一丝阴霾。
娘希匹,他梦到李闯进带人攻入京城,自己上吊在了煤山的那棵歪脖子树上。
而在北京城的不远处,祖大寿却是已经带着清军入关了。
朱由校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剧情甩了出去。
“这个祖大寿到底能能用。”
嘴里喃喃了一句,朱由校有些无奈。
昨日一天都在骑马巡军,出了一身的汗,本以为能睡个好觉。
哪里想到,回京当夜就做了噩梦。
“昨日的奏章送来了吗?”
站了一会儿,朱由校突然向身侧的小太监问道。
“回皇爷,送来了。”
听到皇帝问话,那小太监当即就回答道。
“服侍朕更衣。”
简单的洗漱过后,朱由校就在书房内看起了今日要批阅的奏章。
司礼监的太监没有做过多的清洗,多是万历时的老人。
用起来虽然不能说是得心应手,也起码能做到初合他的意思。
“这是?”
简单的批阅了几份奏章后,朱由校就注意到了夹在一堆奏章的册子。
“回皇爷,这是周尚书遣人送来的《宪纲事类》。”
闻言,已经来到皇帝身边当值的刘时敏小声回答道。
“是我大明都察院行事体例。”
“都察院的行事体例?”
闻言,朱由校一阵意外。
这个周应秋,可真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啊。
他刚说要亲自监督六科,这就送来了科道官的行事章程。
“有心了。”
夸赞了一句,朱由校翻开《宪纲事类》看了起来。
《宪纲事类》属于《诸司职掌》中的一卷。
朱元璋初定,宣宗、英宗时又对其中内容进行增减,最终形成《宪纲事类》。
分为《宪纲》三十四条、《宪体》十五条、《出巡相见礼仪》四条、《巡历事例》三十六条,《刷卷条格》六条,总计九十五条。
大明的监察法规条令可谓是五八门。
一个是对监察官员管的多,大到巡查日期、期限、治所、财务、与地方官相见礼仪,小到监察人员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都有详细规定。
另外一个就是给监察官员的权力太大了,有小马拉大车之嫌。
其二是监察官的权力相当宽泛,有侵夺行政权之嫌。
小到城里有多少孤寡老人,大到村子间的械斗,监察官都有权力过问,更别提一些大事儿了。
这也就导致了,明末时总有御史跑去干正堂官的事儿。
“监察法要重新修订,整个监察队伍都要重塑啊。”
翻看了半响,朱由校叹气一声,将《宪纲事类》压到一堆书的下面。
顾不上。
“将朕手边有一本《宪纲事类》消息放出去,朕要那些个官员们都知道。”
“奴婢领命。”
看了眼继续在批阅奏章的皇帝,刘时敏叫来自己的干儿子,让他去给魏忠贤传话。
这种事情要让东厂去做。
“皇爷,萧庸到了。”
就在皇帝喝着粥,看着奏章时,有太监进来禀报道。
“宣。”
一挥手,朱由校就让人将萧庸叫了进来。
“草民萧庸参见陛下。”
一进大门,萧庸就是一个滑跪,一溜烟的蹿了进来。
“这是搞什么行为艺术。”
看着萧庸的动作,朱由校不由得挑了挑眉头。
“平身吧。”
挥了挥手,示意对方起来,朱由校直接开门见山的问道。
“你前番给京营的物资,让朕很是满意。”
“内务府有些东西,朕有些想法,需要你去做一些事情,你愿不愿意?”
“草民愿意。”
连做什么都不知道,萧庸就忙不迭的点头应道。
赵爽那个铁商现在啥地位?
内务府的三品红顶皇商。
平日里出行那都是眼睛放在顶上,看的他与郑拓两人羡慕不已。
都是当初一起给徐光启的新军捐物的人。
伱说他怎么就进了内务府的官员体系呢。
现在,终于轮到自己了。
“朕要你去给朕去建几个场子。”
见状,朱由校也不意外。
这年头,不缺想给皇帝当狗的人。
示意小太监开始记录,朱由校直接给赵爽说起了制衣厂的安排。
没见过猪跑,但还是吃过猪肉的。
后世的反垄断调查,调查的行为有一种叫做托拉斯模式,通俗的说就是从生产到销售都由一家公司完成。
生产一个产品,整个产业链一家企业就能做到自给自足,成本将被压缩到一个恐怖的存在。
“建厂,不要只建一个厂,织布、烫染、裁衣,这些,都要安排人去做。”
“将一个整个生产过程,拆分成一个个小的环节,每个环节,都分配一定的人去做。”
“就比如说这织布,缫丝的人只负责缫丝,织线的人只负责织线。”
站在皇帝下首,萧庸睁大了眼睛听着皇帝的流水线形生产方式。
“陛下,若要如此做,恐怕需要相当大的规模才能盈利。”
听完了皇帝的叙述,萧庸皱了皱眉头,谨慎的道。
“草民的厂子是个小厂,恐怕没有如此多的工人。”
“没有人就去招,朕给你批十万两银子,你将厂子给朕建起来。”
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朱由校对萧庸不在意的道。
“其他的暂且不论,大明的军服军被这些,都要你来生产。”
“草、、、臣明白了。”
听到皇帝给自己批银子,不是要自己拿家财干活儿,萧庸立马就拱手应道。
就在皇帝规划着搞一个制衣行业的垄断性企业时。
宝泉局内,赵晗用吃人一般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小吏。
“还是一放出去就被兑光了?”
“回大人,小的去银号那边看了,银号的门一开,那些人就抢着兑银了。”
“这民间到底有多少存银?”
身形消瘦,双眼通红,站在台阶上,赵晗可谓是百思不得其解。
“刚开铸的时候不算,但产量提高后,每日往民间兑银三万枚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了,怎么还会有人抢?”
一天三万,三个月就是两百七十万。
这京城就算是有一百万人,也够每个人手里分到两块多的银币了。
更何况,还有官员发俸、朝廷采买物资等流出渠道。
怎么会一直都有人抢呢?
“小的打听过了,顺天府已经放出话来了,今年的赋税征收要么缴实粮,要么缴银币、铜钱,碎银子不收了。”
这小吏说着,无奈的摊开手。
“所以啊,现在不止是城内的百姓在抢兑,有人还专门收这银币,运到乡下向那些个小民兑银子。”
“嗯?”
闻言,赵晗顿时瞪大了眼睛。
皇帝要重启金银之禁的消息,一直都在朝廷上层流通,还没正式出台文件说是要停收银币。
这是哪儿传出的消息?
而且,居然还有人专门做给小民兑换银币的活计。
用屁股他都能想到,这些人肯定会多收火耗。
“你去仔细的打听一下,看这些人给小民兑银的火耗是多少,有多少人在做这个活计。”
捋着自己的胡子,赵晗突然发现找到了一个立功的地方,
“是!”
那长随闻言,一拱手就离开。
返身回到班房内,在椅子上坐下,虽然身体很疲惫,但赵晗还是拿出一张宣纸,在上面开始写奏本。
“时间,地点,人物。”
思索着皇帝给朝臣定下新的上奏章程,赵晗开始写奏本。
写了足足一刻钟,赵晗方才停下笔。
在他眼前的宣纸上,有很多地方都空了出来。
要等到长随调查过后,这些地方才能填上。
接下来,赵晗就要开始每日例行的巡视工作了。
宝泉局这差事真不是人干的。
别的不说,光是盯着手下人,别让他们的手不赶紧就不是个轻松的活计。
现在皇帝给官员实俸,查贪查的比往前几十年都要严。
月月都有官员因为贪污被杀,他可不想步了那些人的后尘。
就在赵晗的长随调查时。
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带着奏本进了皇宫。
进了主殿,走过一般性见面流程后。
董应举将自己的奏本交给太监,而自己则是立在堂中道。
“启奏陛下,我朝开国以来,太祖鉴于前元以重税苛待天下百姓,故此所定赋税乃历朝以来最低,不过不过三十税一。”
“但赋税虽轻,但赋税转运上,却是要求百姓将其运至县城,经胥吏贪官层层漂没,可谓是弊端广有。”
“今陛下专设乡官,运输赋税,臣以为善。”
总结了皇帝的政改,董应举问出了今天来的目的。
“然,这赋税从县运至州府,再运至于京城,由那个衙门负责?”
“赋税押解之事,由巡检局负责吧。”
闻言,朱由校摸着自己的下巴思考了下后道。
如今的赋税主要由卫所军兵负责,各地卫所每年差不多有十二万人在专门负责这个事情。
“乡官征收赋税后,押送至县城,再由县中巡检局公人、衙役押送至州府,到州府后,再由州府巡检司负责派人押送至省治所,再由省治所押送至京城。”
“臣明白了。”
说出了自己构想的赋税押送路途,朱由校接着道。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眼下顺天府诸县赋税,直接由顺天巡检局负责押送吧。”
闻言,董应举点了点头。
“说到赋税押送之事,朕想来,前些日子本就应该说的一件事。”
放下手中的茶杯,朱由校看向董应举到。
“各地方截留赋税之事,朕思之深以为弊政,如今已经不合时宜。”
“今后顺天府赋税,地方留三成,七成押送国帑。”
“陛下,我朝赋税历来都是地方先留来年所用,剩余赋税再上缴朝廷。”
闻言,董应举就是一惊。
这是直接侵夺地方的财权了。
大明和赵宋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
赵宋实行强干弱枝政策,所有赋税运至开封,然后按照各地衙门上报的开支进行发运。
这就导致地方官府孱弱无力,再加上宋朝的赋税历代最高,造反的常年都有,于是就经常发生乱民攻破县衙的怪事。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觉得将钱都弄到京城来,地方用的时候再分太麻烦了,这不是浪费钱嘛,留地方用吧。
而为了确保地方没有瞎开预算,运粮和预算就需要和户部对账。
然后就兑出个空印案来。
虽然严厉惩治了空印案,但朱元璋对这种赋税截留地方的政策却是没改。
因为保证地方官府能力,在防备民乱、天灾时候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而为了防止再发生空印案这种欺上瞒下的事,锦衣卫也就因运而生,督促百官,监督地方。
但到了如今的这个时候,监督早就成了空谈,地方上缴赋税基本都成了定额,朝廷直接被糊弄了。
看着皇帝,董应举谨慎的问到。
“七成上缴国帑,此举是否有所不妥?”
“地方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朕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朱由校没有正面回答董应举的问题,而是靠在椅子上道。
“京城里,朕的眼皮子底下,贪污之事屡禁不止。”
“地方上,天高皇帝远,谁知道他们是怎么弄的,有没有贪污。”
“朝廷定的税额,他们有没有多收。来年的预算,他们有没有多报。”
“这些事情,你不知道,朕不知道,朝廷更不知道。”
说着,朱由校摸了摸手上的扳指,看着董应举道。
“以顺天府为例,先这么试试吧。”
“臣遵旨。”
“创业艰难,守业更是艰难。”
看着立在堂中的董应举,朱由校长叹一声道。
“大明至今已有两百年余,有的沉疴痼疾,要费大力气怯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董爱卿,要珍重啊。”
“臣谨遵陛下教诲。”
闻言,董应举两眼一红,当即伏地拜道。
皇帝这是问他能不能像屈原一样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