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应秋、毕自言、袁世振、董应举四人正在内阁大殿内等待时。
内阁,韩爌班房内。
眼前放着的,是宫内送来的草拟圣旨。
看着这份圣旨,韩爌额头上俱是冷汗,手中提着支狼毫笔,虽早已吃饱浓墨,却迟迟无法下笔。
顺天府改制,新增官位,听起来是好事。
这部分内容,韩爌早已写完。
但最后但后面关于偷税漏税的内容,却是让韩爌心一跳一跳的。
“这不就是告缗令么?”
这道圣旨下去,满朝文武都得被那些个富户骂个狗血淋头。
自从弘治年间正式有了优免之后,谁不想着偷税漏税?
民间小民为了偷税漏税,哪个不将自家田亩投献到大户名下?
“阁老,周尚书又在催了。”
手抖动的迟迟无法下笔,内阁中书却又来催促道。
“知道了。”
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韩爌心下一横,笔走龙蛇,写了起来。
一盏茶过后,韩爌令人将圣旨送去西苑加印。
当周应秋四人带着圣旨离开内阁的那刻,关于朝廷新政之事,在整个顺天府流传开来。
新增衙门、新的税收政策、新的顺天府“知府”。
以及,最吓人的“偷税漏税惩处制度”。
经过了冯、顾二人被活剐,一日杀三伯,以及日日都有贪官污吏被查出来,然后让在菜市口砍头。
整个顺天府的人都不敢怀疑皇帝对于反腐惩贪的决心,如今可谓是人心惶惶,官不聊生。
“周应秋这奸贼!”
“毕自严也不是个东西。”
“还有那个袁世振,整日和商贾混在一起,能想出个什么办法?”
一个个义愤填膺,全都是朝廷将要对在顺天府推行的新政的不满。
皇帝是不敢骂的,哪怕是在自己家里。
经过几个月的整顿,现在的锦衣卫不能说可堪大用吧,起码那也是翻身了。
虽然文官系统早就开始了对锦衣卫的渗透,如历代皇帝时常恩荫官员子弟入锦衣卫。
但因为文官先天上对厂卫的鄙视,导致这些个官宦子弟在加入锦衣卫后,往往屁股都是歪的。
如田尔耕,他是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田乐的孙子。
按理来说,这人应该是倾向文官的吧?
但事实恰好相反,如今的锦衣卫中,对文官下手最狠的就是田尔耕。
如今京城锦衣卫的头子中,许显纯与田尔耕合称许鹰田虎。
许显纯这个公主之孙、皇帝亲任的锦衣卫指挥同知,主要震慑的是朝堂上的人。
而田尔耕的威名,则是震慑着京城中的官员后宅,或者说家人。
都是京城的本地狐狸,对于街上的流言蜚语是从哪儿来的,田尔耕了解的相当清楚。
因为他在京城肃清动作,现在多少官员上班都是改步行或者骑马了。
家人都让抓光了,赎都没地方赎去,没人抬轿了啊。
仅仅三天时间,朱由校的案头上就收到了两百多本关于反对新政的奏章。
对于这些奏章,朱由校简单的翻阅一二之后,就全都给批了回去。
而后,一道新的规定奏章格式问题的圣旨就下到了礼部,连带着的,还送来了一堆制式文本,要求礼部明文天下。
大明在奏本、题本、揭帖、表笺、制对、露布、译这七种由臣子呈给皇帝的公文外。
又多了两种新的公文格式。
孙如游都感觉皇帝这是给臣子弄规定弄上瘾了。
凡弹劾官员,必须言而有物,写清弹劾理由,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件事情,必须用甲乙丙丁分段的方式,写清问题、起因、结果、影响、例证、处理方案这六种要素。
对于这两种规定了内容的奏章,如果不遵守,通政司不用送往内阁,司礼监也不用送往皇帝案头。
皇帝这是明明白白的告诉天下人,别再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来和朕瞎哔哔。
很明显,皇帝已经是铁了心的要变法。
三日之后,袁世振带着一张纸,进了西苑,呈送给皇帝。
玩弄着手中的纸,朱由校有些感慨。
大明的工业非常滴发达,特别是造纸术。
大明的产纸四地,江西、福建、浙江、南直隶,其中江西的广信府最为庞大,光是上供给司礼监的纸就有二十八种之多,如连七纸、观音纸、玉版纸、宣德纸、奏本纸等等,一次就要上供三百万张。
朱由校现在手中的这张纸,就是一份勘合纸,名字来源就是大明的半印勘合制度。
通俗的说,就是将两半文书合在一起,通过半印,或者说骑缝印、字号、底簿与勘合纸相对证,证明这玩意儿是真的。
看了半天后,朱由校抬头看向袁世振道。
“你的意思是,除了更换田契外,还要更换户帖与身凭?”
“回陛下,大明如今用的黄册和鱼鳞册,还是昔年张太岳变法时所造。”
拱了拱手,袁世振解释到自己的想法。
“依陛下计算人口之法,民间隐瞒田亩、户口之数众多,鱼鳞册与黄册已经不能再用。”
“朝廷税收锐减,若不清丈田亩、重造鱼鳞册,编排人口,重造黄册,今年的税收再是严令,恐也很难有所增长,故此已是迫在眉睫。”
“朝廷要新设乡官,增配县官,正好以此制配合考成法实行,责任到人,择优选官。”
“嗯。”
听到袁世振的话,朱由校赞同的点了点头。
当年张居正的考成法,就是配合这个施行的。
低下头,玩弄着手中的纸张,朱由校突然有了一个新的主意。
整整一盏茶的时间,袁世振都端坐在布墩上,看着皇帝在上面不知道在搞什么。
拿起小刀和笔,在这张勘合纸上一阵勾勾画画,裁裁剪剪,一个后世的户口本雏形就出现在了他的手中。
姓名、性别、户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
除此之外,在每页的最下面,还有八个小方格,上面写着丁口税。
从身侧拿起一个只有小拇指大小的印章,拓上印泥,将裁剪出的小勘合纸贴在另外一张纸上,用印章骑缝而印。
拿走小纸后,看着桌上的宣纸,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转头对小太监道。
“去找王末,让他派人去江西,请一些专门造勘合纸的造纸人来京,开办厂房,专造这种纸。”
“奴婢领旨。”
闻言,那小太监虽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但还是领命而去。
“爱卿且上前来。”
对袁世振挥了挥手,示意他到龙书案前来,朱由校将自己用了一盏茶时间弄出来的东西展示给他看。
“你觉得这样做户帖,如何?”
“
“
“往后,则是子嗣。”
“那若是纳妾?”
听到皇帝的解释,袁世振捋了捋自己的胡子问道。
“大明律关于纳妾怎么规定的来着?”
“这个。”
闻言,袁世振眼神闪烁了一下。
“四十岁无子,方可纳妾。”
“袁爱卿有几房侧室,几房小妾啊?”
看出了袁世振的犹豫,朱由校往后靠了靠,笑着问道。
“回陛下,臣。”
虽然被皇帝的这个问题问的有些不好意思,但袁世振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臣妻尚在,另有侧室一,小妾二。”
这个没法撒谎,锦衣卫一查就能清楚。
“哼。”
闻言,朱由校冷哼了一声。
华夏这块土地上,除了螨清皇帝弄出个多皇后制度外,一直都是一夫一妻制,或者更近一步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后宫怎么能有两个皇后呢?
关于纳妾的规定,是朱元璋定下的,在太祖、成祖,甚至于正统年间,都执行的很好。
但从弘治那位中国好男人上台之后,官员、富商纳妾这个事情,就给放了开来。
“回去之后,交一百两银子罚款到户部。”
“臣谢陛下不罪之恩。”
听到皇帝的话,袁世振松了口气,连忙拱手道。
“这条写入新法之中。”
挥了挥手,朱由校看着袁世振道。
“清理人口之时,这条要注意,凡是非四十岁无子而纳妾者,纳一人,罚银五十两。每多一人,多加五十两。”
“清理过后依旧敢纳妾者,与偷税漏税同罪。”
“臣遵旨。”
闻言,袁世振连忙躬了躬身答应道,不过随即,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若是其家无银可罚呢?”
“无银可罚?”
闻言,朱由校冷笑一声。
“送西山挖煤去,朕专门让西山新编了一营,名唤劳改营,就是专门对这些个犯法官吏进行劳动改造的地方。
“那边按劳给薪,什么时候攒够了,什么时候再放出来。”
“臣明白了。”
缩着脖子,袁世振忙不迭的点了点头。
好家伙,对官员,或者说读书人进行劳动改造。
皇帝这是咋想的,这也忒不斯文了。
“跑题了,方才你说要重造黄册、鱼鳞册。”
伸手揉了揉自己的肩膀,朱由校将话题又给拉了回来。
“每页下方,都留有八个位置,丁口税完税之后,乡官要在此与丁口册骑缝盖印,以为凭据,八年一换,使用新本,旧本上交朝廷。”
“陛下睿见。”
听着皇帝对于户口制度的新构想,袁世振拱手赞道。
“如此一来,对于有无偷税漏税,就可一目了然。”
“臣以为,田亩之策,也可照此实行。”
“说说。”
见到袁世振有了想法,朱由校示意他接着说。
“民间地契同样留下盖印之所,与地方鱼鳞册相辅相成,凡八年一换,就可以防止刁民偷税漏税。”
说着,袁世振心里还补了一句。
民间还能再收笔工本费。
“嗯。”
听到袁世振的照本宣科,朱由校也只是点了点头,心里补了一句。
大明有着悠久的民告官历史,等到锦衣卫发展到各省了,要是下面有孙子敢多收税,这就是民告官的证据。
这个就相当于税单了,是以后税务改革的要点,凡是收税,必须要印。
皇帝与袁世振两人,各自心怀鬼胎的又交流了一番后,袁世振心满意足的离开。
皇帝虽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练兵上,但对朝政,特别是自己的变法之事很是看重的啊。
而且其聪慧程度堪称雄才大略啊。
带着太监写下的取钱圣旨,袁世振一路就溜达到了度支司。
“一万两银子的工本费,伱打算买笔墨纸砚吃啊?”
班房之中,看着盖有皇帝大印的草拟圣旨,毕自言长大了嘴,看着眼前的袁世振。
“这个不单单是笔墨纸砚,还要用在新法上面。”
听到了毕自言的话,袁世振连忙解释起来。
“朝廷要更换户帖、田契、黄册、鱼鳞册,专门使用勘合纸,八年一换。”
“陛下已令人去江西请专门的造纸人,要来京城造纸,这个只是暂时的。”
“那也用不了一万两啊。”
闻言,毕自言还是有些舍不得银子。
虽然施行新法,你我都是支持的。
但毕自言如今负责朝廷支出,恨不得一个铜板掰成两个。
“等到顺天府新法开始施行,这银子不就来了吗?”
说着,袁世振给毕自言讲起了皇帝关于户贴和收税只见的关联。
“既然是皇上的意思,行吧。”
听了一会儿后,毕自言收下了袁世振的条子以为备份,然后提笔开始写拿钱的条子。
度支司从户部拆分职权后。
户部负责收钱,然后交给国帑。
度支司负责钱,将国帑的银子下发各部。
“刚好,这个月宝泉局那边每日多给了我一万枚银币的数额,我就不给你银子了,全是银币。”
拿出自己的官印在条子上盖上骑缝印,而后裁剪下来,毕自言将条子交给袁世振道。
“多谢毕公。”
闻言,袁世振连忙对毕自言拱了拱手,感谢道。
毕自言的意思是,我给你银币,你到民间自己想办法,看能不能找那种想多要银币的商人,多换点儿银子回来用。
自从朝廷推出了银币以来,这套路在京城的各个衙门里已经流行了起来。
不管私人还是衙门,都玩这个。
现在朝廷日子也不好过,能多搞点儿钱,大家伙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各个衙门都有自己的小金库,趁着现在市面上的银币不多,如果能用衙门的大批量银币,多换点儿银子回来,上面的人也不会说什么。
只要不是明抢或者强买强卖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