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王子 作品

第一百八十二章:我要造船,造新的

朱允熥端坐在自已宫殿的主位上,宫殿内宽敞而明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桌前摆放着的几个研究学院新研发出来的材料。

这些材料形态各异,有的散发着金属的光泽,质地坚硬且细腻,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有的质地轻盈却又坚韧,轻轻触摸,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柔韧性。

他微微皱起眉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心中思索着要不要用这些新材料去发展新的船舰。

“如今我大明虽海上实力不弱,但若能利用这些新材料打造出更先进的船舰,定能让我大明水师如虎添翼。”

朱允熥喃喃自语道。

然而,他也深知此事并非易事。国内目前虽经济繁荣,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业需要稳定发展,民生也需持续改善,若大规模投入新材料去发展船舰,是否会对国内其他方面造成影响,这让他陷入了沉思。

“陛下,该用膳了。”

一名太监轻声说道。

朱允熥摆了摆手,“你们先退下吧,朕还不饿。”

他的心思全在这些新材料和船舰发展上,哪有心情用膳。

他站起身来,在宫殿内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利弊。

“发展新船舰,能增强我大明的海上防御和作战能力,可若因此影响了国内的稳定,那就得不偿失了。”

他心中十分纠结。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朱允熥最终决定召来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三人商议此事。

他深知这三位大臣皆是饱学之士,且对国家大事有着独到的见解。

“传朕旨意,宣杨荣、杨溥、杨士奇即刻进宫。”

朱允熥对一旁的太监说道。

太监领命而去。不一会儿,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三人匆匆赶来。

他们进入宫殿后,齐齐跪地,说道:“陛下,臣等参见陛下。”

朱允熥示意他们起身,“三位爱卿平身。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他指着桌前的新材料,接着说道:“这是研究学院新研发出来的材料,朕在思索是否要用这些新材料去发展新的船舰。”

杨荣上前一步,拿起一块材料仔细端详着,轻轻摩挲着,说道。

“陛下,这些材料看似不凡,若能用于船舰制造,想必能大大提升船舰的性能。”

“但不知研发这些材料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若要大规模用于船舰,成本是否过高?这成本不仅包括材料本身的费用,还有后续加工、维护等一系列的开支。”

“倘若成本过高,而我大明目前财政虽有盈余,但也需多方面兼顾,恐会对其他事务造成影响。”

杨溥也走上前,拿起另一块材料,感受着其质地,说道。

“陛下,如今国内虽经济尚可,但仍有许多地方需要资金投入。农业方面,水利设施的修缮和扩建需要大量资金,以保障农田的灌溉和收成。”

“民生方面,医疗、教育等领域也亟待改善。发展新船舰固然重要,但也需考虑国内的整体情况。若因发展船舰而影响了民生,恐会引起百姓不满,动摇国本。”

杨士奇则沉思片刻后,双手抱拳说道:“陛下,臣以为发展新船舰是长远之计。如今海上局势复杂,若有更先进的船舰,能更好地保卫我大明海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至于成本和国内情况,我们可以合理规划,寻找一个平衡点。比如,在资金分配上,可以适当调整各方面的投入比例,优先保障关键项目的进行。”

朱允熥听了三位大臣的话,微微点头,说道:“三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朕也在为此事犹豫不决。如今我大明水师虽能应对一般情况,但面对一些强大的海上势力,仍显不足。”

“若能有更先进的船舰,定能让我大明在海上更有话语权。但正如杨荣爱卿所说,成本问题确实不容忽视。杨溥爱卿提到的国内其他事务的资金需求也十分关键。”

“杨士奇爱卿所说的长远之计,朕也认同。只是这平衡点,着实难寻啊。”

杨荣接着说:“陛下,我们可以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用这些新材料打造一两艘船舰,测试其性能和成本。若效果良好,再逐步扩大规模。”

“这样既能降低风险,又能了解新材料在船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而且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详细记录各项成本,为后续大规模生产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

杨溥皱着眉头,有些担忧地说:“小规模试验虽能降低风险,但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时间。若试验结果不理想,前期投入的资源就会浪费。”

“而且在试验期间,国内其他事务的发展也不能停滞,资金的分配会更加紧张。”

杨士奇笑着说:“杨溥爱卿不必过于担忧。小规模试验是必要的探索过程,即使结果不理想,我们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在大规模生产时犯同样的错误。”

“至于资金分配,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国内关键事务的前提下,从一些非紧急项目中适当调配资金。”

朱允熥听着他们的争论,陷入了沉思。他在心中权衡着各种方案的利弊,希望能找到一个最适合大明的发展之路。

过了一会儿,朱允熥开口说道:“三位爱卿莫要争论了。朕觉得杨荣爱卿提出的小规模试验之策可行。此计既能降低风险,又能为后续发展提供依据。”

“杨溥爱卿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但我们可以谨慎规划资金,确保国内各项事务不受太大影响。杨士奇爱卿所说的调配资金之法,也可作为参考。”

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三人听了朱允熥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杨荣说道:“陛下英明。我们会与研究学院的人员密切合作,确保试验顺利进行。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会严格控制成本,及时向陛下汇报进展情况。”

杨溥也说道:“陛下放心,臣会关注国内资金的调配情况,保证各项事务有序进行。”

杨士奇则补充道:“陛下,在试验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如何优化船舰的设计,充分发挥新材料的优势,提高船舰的性能。”

随后,朱允熥和三位大臣开始详细拟定发展新船舰的计划。

他们围坐在桌前,摊开图纸和文件,认真讨论着试验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以及资金预算等问题。

“试验地点就选在沿海的造船厂,那里设备齐全,技术人员也丰富。”杨荣说道。

杨溥补充道:“人员方面,除了造船厂的工人,还需研究学院的专家参与,确保新材料的正确使用。我们可以制定详细的人员分工表,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杨士奇则负责资金预算,“陛下,初步估算,小规模试验所需资金不会太多,对国内经济影响不大。我们可以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专款用于此事。不过,在使用资金时,要严格审批,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朱允熥听了他们的计划,十分满意。

“好,就按照这个计划执行。三位爱卿要密切关注试验进展,有任何问题及时向朕汇报。朕期待着新船舰能早日为我大明水师增添新的力量。”

“是,陛下。我们定会不负陛下所托,争取早日打造出性能优良的新船舰。”

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三人坚定地说道。

朱允熥望着窗外,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相信,在这些新材料的助力下,大明水师定能迎来新的发展,为大明的繁荣和稳定保驾护航。

宫殿内,阳光依旧明亮,而朱允熥和三位大臣的身影在这光芒中显得格外坚定。

在帖木儿帝国的土地上,蒋忠已然站稳了脚跟。

他的营帐设在曾经帖木儿国王宫殿的附近,周围是整齐排列的大明军队营帐,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彰显着大明的威严。

此时,帖木儿国王被再次押解回到了金陵城。他坐在狭小的马车里,眼神黯淡无光,回想着曾经的辉煌,心中满是苦涩。

曾经他统治着广袤的帝国,如今却沦为阶下囚,被软禁在异国他乡。

当马车缓缓驶入金陵城时,帖木儿国王望着陌生的街道和建筑,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他被带到了一座幽静的府邸,府邸周围有重兵把守,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已的自由将被彻底剥夺。

“从今日起,你就住在这里。莫要妄图逃跑,否则后果自负。”

一名大明官员冷冷地说道。

帖木儿国王无奈地点了点头,走进了府邸。

府邸内虽然布置得还算华丽,但在他眼中,却如同牢笼一般。

他坐在椅子上,双手抱头,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而在帖木儿帝国,蒋忠正积极地号召当地人民去建设在战争中被摧毁的地区和建筑。

他站在一片废墟前,周围是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

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扬起的尘土在空气中弥漫,让人呼吸都变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