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地煮 作品

第 279 章 家乡是回不去的故乡

    袁景灿深吸一口气,说出结论:“棚改到此就会进入第三个阶段:棚改货币化。”

    “棚改货币化,” 邱贤成默默地重复了一遍。

    “没错,” 袁景灿详细解释道,“刚刚提到出棚进楼的棚改思路分为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拆迁按照人口或者户籍划拨回迁房,或者安置房,这就是传统的实物安置方式。”

    他看了邱贤成一眼,确认对方跟上了思路,接着说道:“但是,回迁房建设是需要时间周期的,这时候通常会有两个解决方案。其一,先安置,再拆迁;其二,在回迁房建设期间,居民的居住需要支付租金,这一部分开支也需要政府承担,可建设本身又急需资金,如此两难之下,倒不如直接把钱给居民,让他们去自主购买商品房。这就是货币化安置。”

    邱贤成点头表示认可这种逻辑,随即又问道:“方向定了,可钱从哪里来?”

    袁景灿神色笃定地回答:“这个就需要国家成立专门的部门,向地方政府发放贷款。”

    邱贤成一脸怀疑:“这可能吗?”

    “这是必然结果,” 袁景灿毫不犹豫地回应,“原因还是在于房地产是国家经济的核心驱动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不会坐视不管。”

    邱贤成虽然心里不太相信,但还是说道:“嗯,继续说。”

    袁景灿铁了心要给邱贤成上点干货,甚至已经顾不上暴露了:“国家向地方政府发放贷款后,地方政府通过货币化安置,让大量居民手握资金涌入商品房市场买房。一方面,这能够快速消化市场库存;另一方面,大量需求又会推动房价上涨,进而带动土地出让金上涨,最后地方政府再用这部分土地出让金偿还国家贷款。如此一来,新的闭环就此诞生。”

    邱贤成敏锐地指出:“这里土地出让金的上涨,又会将土地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绑定得更深。”

    “所以这是一个看似无解的题,” 袁景灿无奈地承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阶段性危机。”

    邱贤成没有说话,示意袁景灿继续深入剖析。

    袁景灿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因为此时的棚改区已经大量集中在三四五线城市,那这个时候,离它们最近的二线城市将会接过一线城市的接力棒,承接住这一批海量资金的一部分。”

    邱贤成不禁担忧道:“如此庞大的资金量涌入二三线城市,它们能否承接得住?”

    “当然可以,” 袁景灿给出肯定答案,但随即语气一转,“但是危机也会随之而来。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够平稳发展,那它确实可以带动下游一众产业链小弟吃香的喝辣的。可要是房价暴涨了,您设想一下,假如一个普通人手里好不容易攒下 100 万,这时候他会选择投资实体产业,还是直接入手一套房子,然后坐等升值?”

    邱贤成面色凝重,没有回答,但答案不言而喻。

    袁景灿语气沉重地继续说道:“这个时候,资金的脱实向虚就产生了。原本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房地产,反而成了资金吸血鬼。翻倍的房价意味着直接翻倍的生活成本,年轻人会在绝望中选择摆烂,不结婚、不生育;中年人为了偿还高额房贷,只能省吃俭用,消费能力直接被透支。这时候,陷入疯狂的三四五线城市,已经让家乡也成为了回不去的故乡,而能够提供高薪工作和更多机遇的一二线城市,对于人口的虹吸效应却达到了顶峰。”

    静静聆听着袁景灿为他推演的未来接近二十年的房地产发展走势,邱贤成闭上眼睛,心中满是震撼。

    这些设想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了,但细细推敲却能发现这似乎又是某种必然的结果!

    “还有吗?” 邱贤成缓缓睁开双眼看向袁景灿。

    “没有了,” 袁景灿微微垂首,语气平静。

    其实,他刚刚说的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后续的发展走向,牵扯到国家将会出台的具体政策,那可是机密中的机密,他怎么敢乱讲!

    这个世界看似宽广包容,包容到可以允许数以亿计为生活奔忙的庸人,可却容不下一个 “妖孽”。他没必要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把自己的前程乃至身家性命都搭进去。

    邱贤成是什么人?他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又怎么会看不出袁景灿话里的意犹未尽?只是,今天听到的这些,已然足够他耗费大量心力去消化、去思索了;何必再强人所难!

    过了良久,邱贤成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看向袁景灿:“你也是地产开发商,你和我说了这么多却没有一条是直接有利于你的生意的,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袁景灿面容肃穆地站起身踱步至窗前:“保尔柯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说到这,他猛地回头眼神灼灼地看着邱贤成,“钱是挣不完的,可人生在世,只有做有意义的事,做有社会担当的人才算不枉此生。”

    邱贤成显然没料到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不由得一怔:“那你口中有意义的事,指的是什么?”

    袁景灿咬了咬牙,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棚户区改造,就要改造真正的棚户区,绝不能为了优质地块背后的商业价值,就把那些本不属于棚户区范畴的人和楼捆绑进来。一旦如此,那所谓的棚户改造就会沦为一场逐利的闹剧。”

    邱贤成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那你觉得,棚户改造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

    袁景灿目不转睛,一字一顿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临州这座城市,成为一座充满幸福感的家园,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有归属感、安全感,这才是棚户改造的终极意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邱贤成喃喃自语。片刻后,他目光锐利地看向袁景灿:“看样子,你是做了充足准备才来的,说了这么多,你到底想要从我这儿得到什么?”

    ……

    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台风季的临州,天气就是这般神鬼莫测。

    袁景灿开着凌斯的丰田,行驶在大雨倾盆中,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刚刚与邱贤成的对话。

    一丝后悔不由自主地涌上他的心头;刚才是不是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了?

    可袁景灿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是重生者没错,可他又没有开外挂,他依然要遵循这个世界既定的运行法则。

    邱贤成这种级别的官员哪是他想见就能见的?自己人微言轻。有些话今天若是不说,也许日后就再难有机会了。

    袁景灿离开已经两个小时有余,邱贤成却依旧坐在茶室的茶椅上纹丝未动。

    他的目光透过窗户凝视着窗外如注的大雨,丝毫没有动身离开的意思。

    小林轻手轻脚地推门进来一次,刚要开口就看见了邱贤成的手势,随后他便心领神会地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没过多久,池淑贤也进来看了一眼,同样被邱贤成用一个简单的手势打发了。

    池淑贤和小林站在门外,面面相觑。

    下午那个姓袁的跟邱市长到底聊什么了?居然让邱市长消化了这么久,到现在还没回过神来。

    又过了半个小时,邱贤成终于走出茶室了朝小林招了招手:“走吧,回办公室。”

    坐在车里,邱贤成双目紧闭,神情疲惫。坐在一旁的池淑贤满脸担忧,几次欲言又止。

    忽然,邱贤成睁开眼睛看向小林:“问一下陈书记什么时候有空,我有些话想跟他聊一聊。”

    回到市政府大院,池淑贤径直回了家,邱贤成则独自来到办公室。

    他先是在办公桌前坐下闭目养神片刻,随后便拿出刚刚从茶室里带回来的临州市区地图在桌面上摊开,带上眼镜开始仔细端详起来,尤其是袁景灿之前画圈标注的位置,他的目光停留地最久。

    邱贤成向来是有抱负的官员,他也是个有想法的实干家。袁景灿的一番话彻底点燃了他心底潜藏已久的激情。

    经过反复推敲,邱贤成愈发清晰地认识到,袁景灿提出的 “建新城,先安置,后拆迁” 的思路其实是一个相当成熟的链条。这一举措,不仅能大大降低拆迁过程中的矛盾与阻力,还能盘活老城区那些长期被尘封的优质土地资源,为推进新城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即便袁景灿提到其中可能潜藏着系统性风险,可邱贤成坚信,在长期的探索与平衡之下未必就不能找到破解之道。

    况且,袁景灿在阐述时那副自信满满的样子,让邱贤成不由自主地相信,这个年轻人心中一定还藏着应对方案,只是时机未到罢了。

    而这新的棚改思路,只要俯下身去,一步一个脚印耐心推进,用不了两三年,必然会成为一笔亮眼的成绩。

    往长远了看,十年内都极有可能维持一个健康、良性的循环模式。

    邱贤成收起地图,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本略显陈旧的《老人与海》。

    学生时代起,他就钟情于阅读;考上公务员后,他依然书不离身,而这本《老人与海》更是他多年来的随身珍藏。

    轻轻翻开书页,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圣地亚哥在大海上与命运抗争的画面。

    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可他仍不肯向命运认输,而是凭借着一股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毅然决然地再次扬帆起航。哪怕最终筋疲力尽地拖回的只是一副鱼骨头,他也从未放弃过心中的信念。

    细细地摩挲着书页,邱贤成口中喃喃自语:“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良久,他抬起头,眼神坚定望向窗外依旧未停的大雨,神色肃穆:“与天斗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