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春季大典

凌慎还不知道自己替凌云背了锅。

十二位家主失魂落魄地离开了养心殿后,凌云不免在心里叹了口气。

果然……哪有什么以德报怨,有的不过是以牙还牙。

对付这些奸佞小人,只有比他们更奸才行。

不过意料之外的是他没想到,阿尔克最后能把火烧到凌慎那狗东西身上。

倒是个意外之喜,看来有必要把这件事儿往外宣传宣传了。

凌云想着怎么给这件事加一把火。

而那十二位家主们也不敢有丝毫怠慢,更不敢耍什么花样。

回到各自的临时府邸后。

他们立刻派人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本家,变卖家产,挪用资金,四处拆借。

短短数日之内,一箱箱沉甸甸的银子,便被陆续送入了京城国库。

凌云看着户部呈上来的账目,也算是松了口气。

这笔意外之财,来得正是时候。

有了这笔巨款,无论是犒赏三军,还是推行新政。

亦或是赈济灾民,都有了充足的底气。

当然,凌云并未就此罢手。

没过几天,他又下了一道旨意。

再次将那十二位刚刚大出血的家主召进了宫。

十二人战战兢兢地走进养心殿,心中忐忑不安。

生怕凌云又想出了什么折腾人的新花样。

“诸位,上次的粮食虽然出了意外,但京城的缺粮问题,依旧迫在眉睫。”

凌云坐在御案后,语气平缓地开口。

十二位家主心中咯噔一下,不祥的预感愈发强烈。

只听凌云继续说道:“所以,朕还需要诸位,再为朝廷筹集一批粮食。”

果然!

卢氏家主硬着头皮,苦着脸道:“陛下……我等刚刚赔付了巨额款项,家族元气大伤,实在……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是啊陛下,各家粮仓几乎都已搬空,短时间内,怕是难以筹措了。”

崔氏家主也连忙附和。

“哦?”

凌云挑了挑眉,“诸位家大业大,底蕴深厚,区区一点粮食,难道还拿不出来?”

他话锋一转,很是体谅的说道,“当然,朕也知道,上次的事情,让诸位损失惨重,心有余悸。”

“这样吧。”

凌云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这次运粮,朕会派出镇东侯麾下的精锐铁骑,一路护送。”

“确保万无一失,绝不会再让那南边的宵小之辈,有可乘之机。”

听到有军队护送,十二位家主心中稍安。

但紧接着,凌云的话,却让他们再次如坠冰窟。

“至于粮价嘛……”

凌云淡淡一笑,“就按照市面上的常价收购吧。”

“毕竟,如今北地太平,商路畅通,又有朝廷大军护送,风险全无。”

“诸位为国分忧,想必也不会再计较那几倍的差价了吧?”

常价收购?

十二位家主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上次五倍高价的粮食被劫,他们赔了十倍。

这次要他们按常价卖粮,还要自己承担筹粮的成本和辛苦?

这……这简直是欺人太甚。

他们一个个脸色涨红,气得浑身发抖,却又不敢发作。

军队护送?

说得好听!

谁知道这军队,到底是护送粮草的,还是监视他们的?

若是再敢抬价,或者拖延不交,恐怕那些“护送”的士兵,立刻就会变成催命的阎王。

最终,卢氏家主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遵……遵旨。”

其余十一人,也只能纷纷低头,咬牙认了。

数日之后,北地世家之事,总算告一段落。

虽然过程曲折,但国库实实在在地充盈了起来。

也狠狠敲打了那些心怀不轨的世家。

让他们短时间内不敢再有异动。

而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年一度的春耕,也即将到来。

这对于以农为本的大炎王朝来说,是头等大事。

凌云深知农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刚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的北地而言,今年的收成至关重要。

他根据脑海中后世的农业知识。

结合大炎现有的农耕技术。

亲笔撰写了几份详尽的种植手册。

其中包含了水稻、小麦、粟米等主要农作物的选种、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科学方法。

虽然受限于时代条件,许多现代技术无法实现,但仅仅是改进一些种植理念和技巧,也足以大幅提高粮食产量。

“传朕旨意,命工部即刻将这几份手册大量印刷,务必在春耕开始前,分发至北地各州府县衙,由各地官员负责推广,指导农户耕种。”

凌云将写好的手册交给内侍。

“喏。”

内侍

领命,立刻安排下去。

一时间,工部的印刷作坊昼夜赶工。

一份份带着墨香的种植手册被快速印制出来。

通过驿站快马加鞭地送往北地各处。

各地官员接到手册后,不敢怠慢。

纷纷组织人手学习,并开始向农户宣讲。

起初,许多老农对此将信将疑。

毕竟祖祖辈辈都是那么种地的,从未听说过这些新奇的法子。

但在官府的强力推行和一些胆大农户的尝试下。

新的种植方法渐渐开始被接受。

很快,便到了皇家举行春耕大典的日子。

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京郊的皇家籍田旁,早已搭建好了祭台。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照品级排列整齐。

周围更是聚集了无数前来观礼的百姓,热闹非凡。

“吉时已到,春耕大典,始……”

在礼官的唱喏声中,凌云身着龙袍,头戴冕旒,携着皇后程雪雁,缓步走上祭台。

祭天,祭地,祭神农。

一套繁琐却庄重的礼仪过后。

凌云脱下龙袍,换上早已准备好的明黄色常服。

程雪雁也换上了一身利落的宫装。

两人率先走下祭台,来到早已准备好的籍田前。

内侍牵来披红挂彩的耕牛,将系着黄绸的犁铧递到凌云手中。

凌云深吸一口气,握紧犁铧,吆喝一声,亲自扶犁,开始耕作。

程雪雁则提着一个装满谷种的竹篮,跟在后面,细心地播撒着种子。

帝后亲耕,象征着对农业的重视,也预示着新一年丰收的希望。

百官们见状,也纷纷卷起袖子,拿起农具,跟在帝后身后,象征性地耕作起来。

虽然许多文官平日里养尊处优,动作笨拙,引得周围百姓一阵阵善意的哄笑。

但整个场面却显得格外和谐融洽。

耕作完毕。

凌云站在田埂之上,望着眼前翻耕过的土地,朗声说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今日,朕与诸位臣工、百姓一同耕作于此,便是要告诉天下人,我大炎以农为本,国之根基,不容动摇!”

“朕相信,只要君臣同心,军民协力,勤于耕种,善用其法,今年定然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届时,粮仓充盈,百姓安乐,大炎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一番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陛下圣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炎兴盛。”

百官与百姓们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然而,就在这万众欢腾之际。

一名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的官员,满头大汗。

神色焦急地从人群外挤了进来。

此人正是顺天府尹。

“陛下,陛下!”

顺天府尹跑到凌云身前,也顾不得行礼。

直接从怀中掏出一份折子,双手呈上。

气喘吁吁地说道:“陛下……大喜……大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