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整顿点拨,半个月之后,朱元璋正式下旨,以大虞枉顾两国邦交,强掠大明百姓为由,质问大虞女帝。
朱元璋给了蓝绫两个选择,要么将跑到大虞的百姓和商人统统送回来,要么开战。
收到大明的国书,蓝绫呵呵下来。
好不容易吃进肚子里的肉,居然要她吐出来,真是不知死活。
打就打,谁怕谁呀?
蓝绫在回信中态度嚣张强硬,不仅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还反过来大骂他出尔反尔,解了禁令又恢复,说话就跟放屁似的,朕从未见过这等厚颜无耻之人。
这样的回复,气得朱元璋肺都快炸了。
他暴怒道:“好,好,好个大虞女帝,你既然如此不知死活,朕就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大明天朝上国的国威。”
随即,朱元璋下旨,以蓝玉为主帅,朱樉、朱棣为大将,率领二十万精兵,兵分两路,攻打大虞。
沐英常年镇守云省,处在与大虞交界的边境地带,又深入大虞潜伏调查一样,熟悉大虞的情况,任命其为副帅,辅佐蓝玉,指挥作战。
面对大明重兵压境,蓝绫丝毫不带怕的。
凤辰奕主动请缨,要求前往边境破敌。
蓝绫却没有答应,只是看着面前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
凤辰奕柔声说:“陛下是打算御驾亲征,让大明见识一下你的厉害,是不是?”
蓝绫双目注视着世界地图,声音带着沉沉肃杀与吞吐寰宇之气:“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明的朱棣和蓝玉都是世所罕见的良将,朕闲了那么久,也想练练手脚。更重要的是,朕要用这一仗,杀得大明为之胆寒,让朱元璋那厮,再也不敢对我大虞动兵。”
凤辰奕心中触动。
他明白,蓝绫的性子看着强硬,内心再柔软不过。
他们都是从大明逃难出来的,虽建立了全新的王朝,但血缘和文化认同始终不变。
大明也好,大虞也罢,都是华夏文明这个圈子的一份子,本质是一家人。
她虽出身皇族,对底层百姓常怀一种悲悯之心,称帝之后,所做的种种改革措施,基本上都是为了底层百姓,为了被封建男权压迫的可怜女性谋福祉。
战争开打,老百姓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次数越多,持续越久,伤亡也就越惨烈。
战场上刀剑无眼,冲在最前线是将士。
将士来源于底层百姓。
一个将士倒下,背后就有一个家庭要支离破碎。
千千万万将士倒下,背后就是千千万万个痛苦的家庭。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蓝绫此番是要一战定乾坤,彻底打爆大明的自信心,让朱元璋再也不敢开战,如此一来,才能将对百姓的伤害下降到最低。
凤辰奕动容道:“陛下仁心,上苍定能感知,保佑你出征大捷,一战定乾坤。”
蓝绫眼角眉梢勾起凌厉的锋芒,沉沉道:“大明也好,大元也罢,即便朱元璋驱逐鞑虏、得国之正,也改变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后,底层百姓水深火热,苦难深重,上天既安排朕御极为帝,朕定当尽自己所能,荡平一切封建糟粕、牛鬼蛇神,开启新时代,新纪元,让治下所有百姓都能站起来,堂堂正正生活。”
随即,蓝绫语气一黯:“辰奕,你会不会觉得朕太可怕,要么利用亲情算计,要么不顾亲人,要绝了朱家皇族的根基,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
凤辰奕双眸凛然,肃然正色道:“陛下,您姓蓝,是蓝氏女,朱家于您而言,只是外戚。历代王朝之祸,其一便是外戚干政,提防外戚,严控外戚,狠手镇压清除,乃是明君所为,怎会有错?”
蓝绫转过身来,伸手抚上凤辰奕的肩膀,叹道:“每一次迷茫,因为有你,让朕心里总是格外舒服、清醒。”
凤辰奕微微一笑,似三月江南桃花,灼灼而开。
蓝盈袖听说蓝绫要御驾亲征,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晕倒。
“太上皇?”
负责照顾蓝盈袖的玉竹吓了一跳,连忙扶住她的身子。
蓝盈袖知道蓝绫能力超强,否则也不可能打下这么大一片江山。
但战场凶险,这次面对的不是缅国、暹罗、高棉这样的小国,而是大明的精兵强将。
若是蓝绫有个三长两短,大虞怎么办?她该怎么办?
这不是拿刀子剜她的心吗?
蓝盈袖稳住身子,由玉竹扶着坐在软榻上,急不可耐地吩咐道:“快,快去把皇帝叫来。”
蓝绫很快到来,知道亲妈在担心什么,也不废话,直接在她面前露了一手逍遥派的功夫。
只见蓝绫一掌拍出,面前一张巨大的石桌瞬间碎成齑粉,炸裂之声惊天动地,宛如晴天霹雳般。
蓝盈袖呆若木鸡,瞬间愣在原地。
蓝绫扬了扬眉梢:“您现在还担心吗?”
蓝盈袖木然摇了摇头:“这……这个……一路顺风,早日凯旋而归……”
……
且说蓝玉、朱棣等人领兵前往云省。
大军一路开拔,浩浩荡荡,折腾了快一个月,才来到云省边境。
蓝玉作为三军主帅,大明赫赫有名的战将,领兵作战的能力自然没的说,就是为人有些骄矜跋扈。
尽管沐英再三提醒,大虞的军事实力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强大。
可惜,蓝玉与朱元璋一样,封建大男子主义爆棚,对女性有很深的歧视与偏见。
不然,历史上也不会出现他玷污北元皇妃,逼得人家羞愤自尽。
蓝玉以为这一战优势在大明。
殊不知,大虞女帝这名号,将成为他此生最大的噩梦。
当大军到达云省时,消息传来,女帝御驾亲征。
蓝玉一听,不由大喜过望。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若是能将大虞女帝拿下,这一仗就能轻松取胜。
且抓住女帝后,以此为筹码,就可以对大虞予取予求。
此等大功,不可想象啊!
一向谨慎的朱棣和沐英,却隐隐感到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