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另一种人生(70)

天竺百姓的心态,就好比吃了老板画的升职加薪的大饼,玩命工作,盼着从普通员工升成部门经理。

结果,自己还没上去就天降关系户,抢走了部门经理的职业。

这种事,想想就觉得窝火。

不患寡而患不均。

蓝绫理解天竺百姓的性情。

但她也没办法,屁股决定脑袋,她是汉人,肯定要以汉人的利益为主导。

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安排一些立功的机会,提升天竺百姓的种姓。

克什米尔的蓝宝石,无疑是当下最好的由头。

翌日,蓝绫下旨,钦定克什米尔的矢车菊蓝宝石为大虞国石。

皇帝姓蓝,以蓝为贵,将克什米尔蓝宝石定为国石,也合乎情理。

值得一说的是,由于凤辰奕喜欢穿红衣,浓郁鲜艳的红色与莫谷地区出产的顶级鸽血红相似。

因而,喜欢拉郎配的百姓,便把矢车菊蓝和鸽血红拉郎配,称作‘夫妻石’和‘宝石帝后’。

其中,蓝宝石为宝石皇帝,红宝石为宝石皇后。

紧跟着,又一道圣旨从媓都发往天竺。

蓝绫以发现顶级蓝宝石,为国家创造巨大经济收益为由,重赏探勘、测绘、发掘、开采等相关人员。

就这样,一块天大的馅饼,落在了克什米尔土邦的几个青年身上。

这几个青年都是天竺原来种姓的达利特,意为不可接触的贱民。

在科技条件落后的古代,挖矿这一行的风险系数无疑是最高的,地质条件不稳定,稍有不慎,矿坑坍塌,瞬间吞噬生命。

从事挖矿的矿工,几乎是拿命在赚钱。

这么危险的工作,上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些个贵族老爷,怎么可能去做?

往下的吠舍与首陀罗,除非日子穷得过不下去,否则也不愿意冒这个险。

由此,这项危险的工作,只能交给最最低贱的达利特来搞。

大虞统治天竺,修改种姓制度后,原来的矿工由贱民变成第四等种姓,家里生了两个女儿的,更是幸运升成第三等。

可由于他们多年从事矿业,除了采矿挖金挖煤,其他都不会做,只能继续从事这一行。

原以为这辈子只能这样了,没想到这次寻找蓝宝石,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这几个青年在寻找蓝宝石过程中立了大功,又刚好遇到蓝绫有意做文章树典型,因此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奖励。

蓝绫在圣旨中,以这几个天竺低种姓青年为国家做出重大突出贡献为由,将青年和他身后的家人,全部提升到地字第二等种姓。

这还不够,蓝绫又进一步许诺,等几个青年和其家人学好汉语,懂得汉文化后,准他们再升一个种姓,成为最高的天子第一等,享受与华夏汉人一样的政治待遇。

另外,成为地字第二等种姓,几个青年和其家人可以按照天字第一等分一半的土地,等学好汉语,升到最高等,再来再来领取另一半。

这样的奖励,对于天竺百姓来说,不可谓不重磅。

圣旨一送到,整个天竺地区的百姓都沸腾了。

尤其是克什米尔土邦,那是载歌载舞,欢庆不绝,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科举制度,对于华夏百姓来说是阶级的巨大跨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旦考中,便是一步登天。

同样的,种姓制度的提升,对于天竺百姓也一样。

且相较于科举,种姓提升无疑更难。

毕竟之前种姓制度是封闭的,所有的上升渠道都是封死的,底层百姓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高种姓。

如今有人突破成功,由第四等低种姓升到第二等,对于底层天竺百姓来说,当真是巨大的鼓舞。

天竺百姓在想,既然别人可以,自己为什么不行?

只要他们肯努力,积极为女帝立功,为国家创造价值,总有一天,自家也能变成高种姓。

之后,蓝绫又按照功劳贡献,提升了一批天竺百姓的种姓。

底层天竺百姓总结这些人提升种姓的原因。

发现他们能变成高种姓,都是从事比较危险,却能创造极大利益的行业,如前线打仗当先锋、如海上作业,如下井挖矿……

明白了种姓提升的原因,天竺百姓非但没有被吓退,反而如飞蛾扑火般,积极参与这些高危的行业。

天竺百姓之所以如此魔幻,各种奇葩骚操作,将牛尿、牛屎当成治病神药,皆因宗教洗脑太厉害的。

本土宗教讲究因果轮回,认为人生来是带有原罪的,成为底层低种姓不要怕,只要这辈子好好吃苦,消除了罪孽,来世就能投胎到高种姓家庭享福。

这一套话术洗脑,让底层百姓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也不想着反抗压迫剥削。

如今看到冒险能提升自家的种姓,再大的险他们都愿意。

要是成功了,皇帝封赏,便是高种姓。

要是失败,大不了赔上一条贱命,没准儿下辈子能投胎成汉人,一步登天成为最高种姓。

无论怎么着,都不亏。

抱着这样的想法,天竺百姓特别拼命,抢功、立功特别卖力,只要能提高种姓,什么都愿意干。

蓝绫对外搞扩张,天竺将士不怕死,每每冲在前锋,杀得整个欧洲为之胆寒。

这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可怕?

不是最有钱的,也不是最有钱的,而是豁出一切不要命的。

天竺敢死队的战斗力,杠杠的!

……

且说朱元璋发现蓝绫的算计与图谋后,惊怒交加,愤恨无比。

他明白事态严重,顾不得其他,第一时间下旨,恢复了禁令,不许大明女性跨越边境,前往大虞做生意的大明男性,也得接受审核。

然而,到了这一步,一切都来不及了。

这次江南洪灾十分严重,无论是资本,还是人才,差不多都被掏空了。

如今留在江南的,除了只会剥削的地主,只会死磕儒家经典,钻研八股文,不知变通的书生,就没什么人才的。

地主是封建毒瘤,百无一用的书生,便是白送她,她都嫌浪费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