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朱棢听说朱元璋恢复了禁令,急得不得了:“父皇,大哥还没救出来,您怎么能在这个节骨眼收回禁令?这般朝令夕改,万一大虞女帝彻底惹毛了,大哥岂不危险了?”
朱元璋静静坐在龙椅上,面沉如水,只用哀默而无奈的目光与三儿子相对。
朱标是他最爱的好大儿。
若非到了绝处,他怎么可能放弃自己辛苦培养起来的储君。
他是疼爱朱标没错,但大明江山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不能轻易断送。
更重要的是,覆巢之下无完卵。
如果大明江山灭了,自己不但会变成亡国之君,朱家子孙也会沦为前朝余孽,惨遭杀戮与灭绝。
在家族和儿孙的生死存亡面前,他即便再舍不得朱标,也只能放弃。
朱棢见老父亲这个样子,心一点一点凉了下去。
江南士绅都是一群趴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吸血虫,绝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之辈。
此番在大虞女帝手里吃了那么多大的亏,自然恨得滴血,怎愿轻易甘休?
于是,江南士绅和地主们,利用自己人脉网络,在朝堂大肆渲染大虞威胁论,要皇帝即刻出兵,给大虞女帝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朱元璋虽憋了一肚子的火,却没有被怒火冲昏头脑丧失理智。
沐英潜入大虞一年多,除了调查朱标的下落,也顺带了解了一下大虞的军事情况。
据沐英所说,大虞的总兵力在百万以上,除了用于驻扎边防,镇守各个关隘,大虞至少还有一半,也就是五十万精兵可用。
这还不算女帝麾下最精锐的折梅军。
要是把折梅军一起算上,更加不敢想象。
大虞不仅兵马众多,财力雄厚,女帝座下更有无数猛将和谋士。
若是选择硬碰硬,决计占不了什么便宜。
但这口气,他也实在咽不下去……
眼瞅着文人士大夫一再相逼,朱元璋顿时眼珠子一转,沉沉道:“大虞欺人太甚,利用天灾大肆炒作宣传,一而再再而三地掳走我大明百姓,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是大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朕便是有意剑指大虞,怕也是有心无力。”
言外之意是,朕也想好好收拾那个该死的大虞女帝,奈何囊中羞涩,打不起啊!
一众有江南背景的文官涨红了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久久不发一言。
朱元璋憋了一肚子火,索性给自己一道选择题。
大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若是江南士绅肯拿钱资助,那他就打,要是不肯,就这么算了。
至于该怎么选,就交给江南士绅了。
朱元璋原以为江南士绅肯定一毛不拔。
谁知,几日后,朱元璋收到了江南巡抚送来的一封奏折。
奏折上说,江南的士绅和地主有着拳拳爱国之心,鉴于国难当前,大明财政困难,愿捐献五百万两白银和几十万石粮食,以资助朝廷与大虞王朝开战。
这一次,江南的士绅地主也是难得大方一回了。
没办法,大虞王朝带给他们的危机感太强了。
封建社会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小农经济。
而根据他们查到的消息,大虞女帝实行土地国有化,严禁私人买卖交易。
士绅、地主们能够享受特权与荣华富贵,皆因祖辈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土地兼并,拥有了大量的土地。
大虞女帝实行的土地国有化,对他们来说,简直跟噩梦一样。
因此,江南的士绅、地主更害怕大虞打过来,将他们名下的土地统统收归国有。
朝廷没钱打仗,他们就一起集资出钱,说什么也要灭了大虞
其实,以江南之富,五百万不过是洒洒水而已。
正常情况下,这一次出资,少说也得有个一千万两才是。
奈何江南富商都跑光了,财富一下子被掏空了大半,这才只要五百万。
饶是如此,还是让朱元璋大吃一惊。
他本以为,就算江南肯出钱,能有个几十万就不错了。
没想到一出手就是五百万,这还是在江南商人大量流失的情况下。
难以想象,巅峰时期,江南蕴藏的财富有多恐怖、
朱元璋双眸血红。
“奸贼!”
“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狗东西,居然藏了那么多银子。”
“如此惊人的财富,肯定不是正常经营能够赚到的,十有八九都是从百姓身上敲骨吸髓搜刮来的民脂民膏。”
“咱十几年如一日地严惩贪腐,没想到居然被你们当成傻子糊弄。”
“杀!杀!杀!”
朱元璋气得破口大骂,愤怒得整个人都快裂开了。
一旁的朱家儿孙,朱樉、朱棣、沐英等人, 都不明白朱元璋为何突然暴怒?
“父皇,您这是怎么啦?”
“江南巡抚折子上写了什么,让您气成这样?是不是大虞又偷摸着跑去江南挖人了?”
“大虞女帝阴险狡诈,妖言惑众,您可别上她的当。”
“……”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劝慰着。
朱元璋却没有半分消弭,反而烧得越来越旺。
他手一扫,就将这封江南巡抚送来的奏折地上。
朱棣忙捡起来一看,顿时两眼放光:“好家伙,五百万两银子,咱这辈子还没见过那么多钱。”
别看他身为藩王,皇帝出手大方,给了儿孙历史上最优厚的待遇。
但他领兵打仗太烧钱了,朝廷拨给他的钱根本不够,往往还要自己贴补。
这五百万两银子在他看来,妥妥的超级巨款。
其他人看了,也是倒吸一口凉气。
“父皇,这……这……”
“江南这群士绅,富得也太离谱了吧?”
“一出手就是五百万,真以为银子是大风刮来的?”
“……”
朱元璋目光闪烁,老脸阴沉无比:“这才是江南真正的富贵,以往我们看到的,以及江南官员各种哭穷,只是表象而已。”
众藩王愤怒得不行。
他们作为皇室血脉,凤子龙孙,日子竟然过得连江南士绅都不如,实在太气人了。
虽然对江南士绅隐匿财富恨得牙根痒痒,但这五百万两银子对于大明来说,当真如及时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