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记载,司马昭的陵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区城关镇的枕头山。此地前临伊洛平原,山丘地势逐渐向下,与低平的平原自然衔接,视野极为开阔。从枕头山俯瞰墓地,其形状恰似一只横卧在簸箕中心的灵龟。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甚至曹丕的陵墓都分布在这周边。
唐米他们凭借得到的玉牌寻到线索,发现这些竟都是疑墓,真正的司马家陵墓群实则在嵩山。
听闻李老头和唐米的这番谈话,我也觉得确有这种可能。毕竟司马懿一家凭借一己之力,让后世之人一听到 “司马” 这个姓氏,便联想到阴险狡诈。
我点起一根烟,开口问道:“小米姐,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去?去多少人?”
唐米满脸诧异,瞥了我一眼,说道:“半个月后吧,还得准备些东西。你问这个做什么?”
我嘿嘿一笑,讨好道:“带上我行不行?我想去挣点外快。”
这话首接把唐米气笑了: “你还真以为我们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谁想加入就能加入?上次让你带路给了100万,那可是高层明争暗斗的筹码,就算是行家组织人手,也给不出这个价。”
唐米夹起一块板鸭腿,边啃边说:“我们这次行动得低调,懂什么叫低调不?就是经费有限!”
我一听就急了,赶忙说:“我可以便宜点,十万块怎么样?”
唐米满脸嫌弃,鄙夷道:“你有什么本事能挣这十万?你就是个门外汉!想去也行,报酬一分没有,不过可以带你长长见识,要是真弄到什么东西换了钱,倒是能分你一份。”
李老头也跟着笑起来,“小赵啊,你就是个外行,谁会带你去?又不是每次都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我转头看向李老头,赶忙殷勤地敬酒,“李老哥,您可是资深行家,您可以教教我啊,我出学费!1000块!”
李老头啐了一声,“你这是打发叫花子呢?想学啊,十万块!我是不会再出山了,但我肚子里的门道可不少!”
我们接着喝酒,软磨硬泡地求着李老头。李老头被磨得不耐烦了,才开口道:“明天来找我再说,记得带上钱!”
说实在的,跟着唐米他们跑,来钱又快又多。但那时候的我,真像一只没骨气的舔狗,虽说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钱,但不全是。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便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仔仔细细刷完牙,把自己打理得清清爽爽,而后火急火燎地出门去找李老头。
路过烟酒专卖店时,我咬咬牙,买了两条中华烟和两瓶五粮液,双手提着这些礼物,朝着李老头的古董铺走去。
李老头瞧见我提着大包小包登门,脸上的笑容瞬间绽放开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喝茶。
我赶忙抽出一根烟,恭恭敬敬地给李老头点上,陪着笑脸说道:“李老哥啊,您就教教我呗,学费我给您再加加,两千块,您看行不?”
李老头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一个烟圈,瞥我一眼,调侃道:“你小子不是开别克吗?怎么这么抠门儿啊?”
我赔着笑,无奈解释道:“唉,别提了,我都后悔买这个破车了。买车要钱,购置税要钱,加油还得要钱,我家里还有老爹老妈要养,哪儿还有多余的闲钱呀?”
李老头“呸”了一声,没好气地说:“你小子现在身上可有一百多万呢,跟我在这儿装穷?想学真本事,一口价,10万!”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插科打诨了整整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到了饭点,我又客客气气地请李老头去下馆子,好酒好菜招呼着。酒足饭饱后,我们回到云芳斋,继续坐在那儿喝茶,为学费的事儿讨价还价。
最后,李老头实在被我磨得没了脾气,转身走到背后的书架前,小心翼翼地拿出两本古朴的线装书。他轻轻吹了吹书上的灰尘,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对待稀世珍宝,随后把书递给我,说道:“两本书,两万块,爱要不要。”
我接过书,只见纸张己经泛黄,纸质粗糙得很,书页薄得可怜,还有不少残缺的地方。一本封皮上写着“周易”,另一本写着“葬经”。
周易我倒是听说过,据说乃是周文王姬昌所著,听说是研究算命之类的学问。可这葬经,我是真的闻所未闻。
我大大咧咧地拿起两本书,晃了晃,半开玩笑地说:“李老哥,您可真够厚道的,明明是想敲诈我两万块,还非得送我两本书啊?”
李老头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怒声说道:“竖子不足以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我也来了脾气,提高音量道:“不就是算命的书嘛,能有什么用,难不成我还去当算命先生啊?”
李老头被我这话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抚着胸口,平复了好一会儿才说:“周易,研究的是五行八卦、奇门遁甲,当然也包含算命之术,对于盗墓者来说,那可是保命的学问,不然一不小心被困死在墓里都不知道咋回事!这葬经,讲的是寻龙点穴、风水阴阳,盗墓的要是不学,就算站在墓上头,都找不着陵
墓的入口!你还觉得这是破书吗?”
我一听,心里暗自惊叹,好家伙,这两本书居然这么厉害!
可一想到要花两万块,还是有些舍不得,嘴硬道:“这种书在我家镇上,那些阴阳先生人手一本,十块钱就能买一本,你居然跟我要一万一本!”
李老头听到我这话,先是一愣,紧接着仰头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哈,咳咳咳,咳咳咳”,好不容易止住笑和咳嗽,他才不屑地说:“要不你去买他们的?我这可是真正的周易和葬经,从清朝流传下来的孤本。那些风水先生要是真能学懂葬经,还会稀罕挣你那几百块钱?”
我心里一想,确实是这么个理儿。要是风水先生真有那么大本事,随便找个墓挖一挖,带点东西出来,不就是几万几十万的收入,何必去挣那点小钱。看来李老头这两本书,还真有些不为人知的门道。
就在我心里犯嘀咕、犹豫不决的时候,李老头却突然把两本书收了起来,作势要放回书架。
我一看这架势,心里一急,赶忙满脸堆笑地拉住他,又给他点上一根烟,低声下气地央求他再给我讲讲这葬经和周易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老头大马金刀地坐下,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却故意不说话,吊我的胃口。
我只好又陪着笑脸,再次恳请他,李老头这才慢悠悠地开口讲了起来。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与智慧的灿烂结晶,享有 “大道之源” 的盛誉。它涵盖《易经》和《易传》,与《连山》《归藏》并称为 “三易” 。然而,秦汉时期,《连山》与《归藏》便己相继失传。到了汉武帝时期,《周易》和《易传》被合称为《易经》 。
关于《周易》的形成,《汉书·艺文志》记载为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传说在上古时代,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留下天地之象;中古时期,周文王在羑里推演八卦,演绎出《易经》之道;近古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后学为《易经》作注,最终形成《易传》。经与传合二为一,这才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周易》 。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官学逐渐向民间私学转变。易学在这一过程中前后传承、不断发展演变,随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易学也开始分化。自从孔子对《周易》加以称赞并作传之后,《周易》便被儒家尊为儒门圣典,位居六经之首。其内容包罗万象,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而《葬经》则是晋朝郭璞所著。在《汉书·艺文志·形法家》中,将宫宅地形相关书籍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可见当时风水之术刚刚兴起,不过那时还没有专门论述葬法的著作。后世研究此术的分为两大宗派:其一为宗庙之法,此说主要以星卦为依据,讲究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能出现差错,纯粹运用八卦五星来判定生克之理;其二注重形势,从山脉的起始追踪,到其终止之处定位,以此确定方位朝向,专门强调龙、穴、砂、水的相互配合,而不拘泥于其他琐碎细节,如今长江以南地区大多遵循这一派。这两个宗派的理论虽不尽相同,但追根溯源都源自郭璞。正因如此,后世研究风水地理的学者都将郭璞视为鼻祖。尽管《葬经》可能存在后人托名的情况,但因其深远影响,始终在风水学说中占据重要地位,难以被废弃。根据《宋志》记载,这本书本名《葬书》,后来尊崇其学说的术家将其改名为《葬经》 。
李老头抑扬顿挫地讲完,那些词句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绕来绕去,听得我一头雾水。好多内容别说理解了,甚至连其中有些字,我都压根不知道怎么写。
李老头瞧我满脸茫然,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端起茶杯,慢悠悠地抿了一口茶,说道:“听不懂吧,听不懂就对喽,要是你一听就明白,那你可就成神仙啦。”
我心急如焚,生怕他就此打住不教我了,赶紧说道:“我听不懂没事儿,只要您肯教我就行啊。”
李老头又笑出了声,那笑声里带着几分回忆的味道,缓缓说道:
“这两本书啊,有些人穷尽一辈子都参不透。学这个,一靠自身的悟性,二得靠实际去钻研、去实践。当年我刚得到这两本书的时候,和你现在一模一样,也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