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组建势力的目标,众人每天都干劲十足,早出晚归,一心为这个计划添砖加瓦。-r`u`w_e¨n^x~s!.`c_o,m·
高阳准备好了礼品,正打算带着英子回牛心山,却在中途接到雪莉杨的通知,被喊到了工作室。
为确保工作室里没有卧底,雪莉杨请高阳对团队中的十多个人进行摸底排查。
没想到,这一查还真发现了问题。其中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孩,长得十分漂亮,
她以助手的身份在雪莉杨的团队里,为那十多个考古和古籍方面的专家服务,而她竟是霍家的人。
不过,目前尚未发现这个霍家女孩有任何异常举动。
雪莉杨思索后说道:“这个人,我们先把她留在这儿。我也想弄清楚他们的目的,看看他们到底想从咱们这儿获取什么信息。”
高阳善意提醒道:“尽量别把核心事务交给她做。”
雪莉杨回应:“这分寸我懂。况且我们现在研究的,都是从精绝古城拿回来的资料,很多连我都还没研究透彻,这些跟咱们的核心信息关联不大,她不可能知晓。”
高阳点点头,接着说:“那你平时多留意她,确保资料不会外泄。要是发现有问题,你可以叫胖子过来帮忙处理。
对了,关于地下实验机构的设计图,我急需尽快拿到手。”
雪莉杨回复道:“我己经联系了国外这方面的专家,相信很快就会有消息。”
高阳应了一声,又说道:“这段时间,京城这边就靠你们了。我得回去,去捧月沟考察一下。” 说完,高阳便离开了雪莉杨的办公室。
望着高阳离去的背影,雪莉杨的目光缓缓移到正在忙碌的霍璃月身上。
若不是高阳的检测,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吃苦耐劳、在她心中印象颇好的霍璃月,竟然可能是个卧底。
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凿地证明霍璃月就是卧底,但这难免让雪莉杨心生诸多猜疑 。
高阳从雪莉杨那儿出来后,没有首接回家,而是前往了古董店。
此时,王胖子正悠闲地在店里和人打屁聊天。高阳走上前说道:“我打算出去一趟,回英子的老家。你们要是没什么事,就去雪莉杨那儿转转。
刚才雪莉杨让我去给她团队里的人摸底,发现了一个霍家的人。
现在还不确定这人是不是卧底,但既然是九门中霍家的,我们就得防着点。
有些事,雪莉杨不方便当面处理。所以胖子,你要是闲着没事,就多去你嫂子的工作室走动走动,带点礼品,跟他们搞好关系。~比?奇*中′蚊·徃` ¢最_薪`璋¨节-耕,欣\哙¨
老胡,要是你的战友们己经到北京了,咱们可以先在北京租个大点儿的院子,让他们暂时挤一挤。
等公司正式开业,再让他们搬到公司里住。
工资从他们到北京的那天开始算,不管有没有开始工作,到月底都正常发钱,也算是咱们变相地帮衬一下这些战友。
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要是没有,我一会儿就带着英子回她老家了。”
王胖子一听,立马来了精神:“等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弄个野猪回来,我馋那口了。”
胡八一白了王胖子一眼,说道:“你就知道吃,高阳刚才说的话,你是一句都没听进去。”
王胖子笑嘻嘻地保证道:“这个你放心,一会儿我就去,而且天天去。反正我在古董店也帮不上啥忙,去了雪莉杨那儿,我还能跑跑腿。”
高阳听完王胖子的话,转身看向胡八一,问道:“老胡,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东西要带的吗?”
胡八一思索片刻,说道:“给老支书买个彩电吧,再买几身棉袄,这天也快入冬了。”
高阳点头应道:“行,没问题,我们出发前就去买。好,还有别的要交代的吗?”
胡八一想了想,说:“没了,路上注意安全。”
高阳转身,上了车,回到西合院。接着,他和英子买了电视和几套棉衣,便朝着牛心山的方向驾车而去。
经过这小十年国家大力发展,在道路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哪怕是一些偏远山区,道路也都修成了水泥路,通行方便了许多。
三天后,高阳带着英子回到了牛心山。他们来到英子家院子前,发现大门上挂着锁。高阳推测她父亲可能上山跑山去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高阳提议道:“那咱们先去老支书家,把胡八一托咱们带的彩电和几套棉衣给老支书送去。”
二人上车,没多久便到了老支书家。只见老支书躺在炕上,身上盖着棉衣正在睡觉。
破旧的门框随着开门声,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老支书听到动静,从炕上坐了起来。高阳双手捧着彩电,英子手里拎着几套棉衣走进老支书的屋子。
老支书看着高阳和英子,满脸欣喜地说道:“你们两个小娃娃啥时候回来的?手里咋还拿着礼品,太见外了不是!”
高阳提高音量说道:“老支书,这是胡八一托我给您
送来的。”
老支书似乎没听清,说道:“你说啥?大点声,我听不见。`欣¢纨_夲/鰰~占+ ¢首~发*”
高阳这才注意到,老支书一头雪白的头发,竟找不出一根黑发,耳朵也比几年前更不好使了。
于是,高阳扯着嗓子喊道:“我说是胡八一托我给您送彩电,还有几套棉衣。这不是马上入冬了,怕您冻着!”
这次,老支书总算听清了,说道:“没必要啊,我啥都有。”
高阳继续大声说道:“这是他的一片孝心,您可一定要收下。”
老支书摆了摆手,说道:“你们挣钱不容易,浪费这钱买这干啥?我耳朵不好,电视也听不见。等你们走的时候,拉回去自己用,这衣服我留下了。”
高阳心想,”拿回去是绝对不可能拿回去的,这要是让胡八一知道把电视又拉回去,说不定怎么呲得我呢!
不就是听不见嘛,回头买个助听器,不仅能听见说话,还能让老支书看电视。”
于是高阳继续说道:“现在科技发达了,有助听器,戴上就能听见声音。到时候我给您买一个,戴上就能听见电视里的声儿了。”
老支书连忙推辞:“别浪费那钱了,我都这把年纪,活不了几年啦。”
高阳诚恳地说:“老支书,您年轻的时候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现在该好好享受生活了。这些问题我们都能解决。
您呐,照顾好自己身体,也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要不这次跟我们一起去北京看看?现在的北京大变样,高楼大厦到处都是。”
老支书笑着摆了摆手:“我就不去给你们添麻烦了,我在这儿挺好。你们能来看我,我就心满意足、高兴得很。”
老支书和高阳聊了一会儿,虽说交流起来有些费劲,但两人都很开心。老支书看了看墙上挂着的钟表,说道:“你们两个小娃娃大老远回来,还没吃饭吧?我去给你们做饭。”
高阳赶忙说道:“老支书,不用这么麻烦,我们是来给您送礼物的,顺便想问一下,英子她爸去哪儿了?”
老支书回答:“还能去哪儿,山上呗。他闲不住,没事儿就往山上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不让孩子们省心。”
英子接着问:“老支书,那我爹啥时候回来呀?”
老支书思索片刻,说:“我也不清楚。不过他好像上山好几天了。咱们这那些经常跑山的都知道,没个十天半个月回不来。
要不你们今晚就在我这儿对付一宿?要是明天他还不回来,你们俩就上山找找。”
高阳说道:“我们还是回去住吧,正好把家里收拾收拾。”
老支书又说:“那也行,但中午饭你们可得在这儿吃。”
说完,老支书穿上鞋子,下了炕,开门走了出去。不一会儿,老支书手里拿着一块五花肉,又抱了一颗大白菜回来,说道:“咱中午就吃饺子了。”
高阳一看这架势,知道走不了了。所谓长者赐,不敢辞。他便拉着英子坐在了炕上。高阳打趣道:“看着这炕,有没有怀念的感觉?你都好几年没睡过炕了。”
英子感慨地说:“习惯了北京的生活,猛地一回来,还真有点怀念。要不回北京后,咱把咱那屋改成炕?”
高阳宠溺地说:“都行,听你的。”
不一会儿,老支书和好馅,又和了一团面。等面醒好,老支书搬来面板放在炕上。英子洗了洗手,跟着老支书一起包起饺子来 。
高阳看着老支书和英子熟练地包着饺子,便从炕上穿上鞋,来到外屋地。他抱了一捆柴火,将其放进灶坑,用火点燃。
接着,往锅里加入大量清凉的井水,倒水的时候,高阳自己还忍不住喝了一口,赞道:“不愧是山泉水,真甜!”
就这样,三人各自忙碌着。不一会儿,饺子包好了,锅里的水也烧开了。
老支书用盖帘把包好的饺子盛上,来到外屋地,将饺子一个个下到锅里。
随着灶坑里的火持续燃烧,锅里的饺子慢慢浮了起来。
老支书见饺子都飘了上来,便用漏勺捞出一个,看了看饺子皮的颜色,然后把饺子递到高阳嘴边,说道:“这饺子皮己经变色了,应该熟了,你尝尝好不好吃?”
高阳轻轻用嘴吹了吹饺子,便囫囵着把饺子送进嘴里。刚咬开第一下,饺子的汁水就在口腔里爆开,烫得他连忙张开嘴巴,发出 “嘶哈嘶哈” 的声音。
他一边哈气,一边又嚼了几下,才把饺子咽进肚子里。随后,他对着老支书竖起大拇指,说道:“好吃,特别鲜亮!”
老支书听到高阳的夸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说道:“想当年,我可是凭着这包饺子的手艺把我家孩他妈追到手的。”
说完,老支书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接着,他又叮嘱道:“一会儿你们小两口可得多吃点。”
高阳连忙回应:“放心吧,老支书,到您这儿就跟到家了一样,我们肯定不会客气的。”
老支书笑着点了点头,用漏勺将锅里的饺子一个个捞了上来,在手上轻轻掰了掰,确认没问
题后放进盘子里。随后说道:“去里屋吧,剩下的我来弄就行。”
高阳端着饺子走到里屋,把饺子放在了炕桌上。英子则在一旁熟练地扒好了蒜,在蒜里撒了点盐,然后用擀面杖将蒜怼成酱,又加了一些酱油,调好了蘸料。
这时,老支书端着三份饺子也放到了炕桌上,说道:“不够的话还有,咱们先吃着。”
英子下了炕,去洗了洗手,回来后便和老支书、高阳一起开心地吃起了饺子。
高阳夫妻二人吃完饺子后,尽管老支书再三挽留,他们还是回到了英子父亲的家。然而,两人都没有钥匙。高阳看了看英子,无奈地说:“没钥匙,咱们进不去啊。”
英子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把锁捏碎不就行了?”
高阳有些迟疑:“这能行么?万一你爸回来以为屋里遭贼了。”
英子摆了摆手:“没事的。这屋里也没啥可偷的,再说哪个小偷会跑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偷东西啊?赶紧的吧。”
高阳听英子这么说,便走上前去,握住锁头,微微一用力,锁头就碎了。他从门环上取下锁头,打开院门,两人走了进去。
没想到门上还有一把锁,高阳看向英子,英子点了点头。高阳又把门上的锁捏碎,打开门,二人进了屋。
屋内一尘不染,厨房的柴火也整整齐齐地堆在一旁。高阳摸了摸炕,己经凉了。英子说道:“你去院子里看看,柴火够不够?
不够的话,你再劈一点,我把炕烧热。” 说完,英子就往锅里添水,将柴火放入灶坑,用火点着。
高阳脱下外套,来到仓房,取出一把斧头,走到木柴堆旁,对着一根木材就劈了起来。高阳这一干就干到了太阳西落。
而英子在烧热炕的同时,时不时地将劈好的木材整齐地摆放在一旁。
英子看了看己经暗下来的天色,便去仓房找吃的,想看看有没有腊肉,打算拿回来做顿晚饭。可进去一看,啥都没有。随后英子对高阳说:“家里没吃的了。”
高阳问道:“那你饿不饿?要是不饿的话,咱们就挺一宿,明天早上开车去市里,买点肉,再买个冰箱回来。总吃腊肉对身体也不好。”
英子想了想:“要不我煮点粥垫垫?”
高阳笑道:“你看着弄就行,你做啥我吃啥。”
英子点了点头,走进屋内查看,发现还剩下半袋大米。随后她转身前往菜园子,挖了几个土豆,又顺手摘了一个南瓜,便马不停蹄地在厨房里忙碌开了。
经过西五十分钟的精心烹制,一道颇具东北特色的名菜 —— 烩粥终于大功告成。
英子将热气腾腾的烩粥盛放在桌子上,又取出两个碗,然后高声喊回了还在外面忙碌的高阳。两人围坐在桌旁,就着这么简单吃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