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三七呀! 作品

第208章:六旬老太穿红楼,改造全家不用愁(88)

贾敏躬身引路,领着帝后及随行的重臣命妇们,穿过书院建筑,走向后院....

一股蓬勃的生命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w*o*d*e_s,h!u-c/h?e+n?g,.!n*e^t\眼前的景象,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呼吸!

一片望不到边的青纱帐,植株挺拔如矛,叶片宽大油绿,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竟比人还高出许多。

有擅农的夫人,眯眼瞧着眼前一株上接了两个甸甸穗在秸秆上,金黄的须在微风中轻颤。

“竟是从未见过?”

“瞧这模样,怕是要出和神农稻一样的作物了。”

“怪不得...”

因为有兴顺帝在,只是三三两两相熟的夫人们在下面低语,不敢大声,但每个人心中对贾府评价又高了一个台阶。

至于怪不得什么?一众人心知肚明,无须说出来。

尽管不知道这是什么作物,这样茂盛的长势和饱满的姿态,己经能够预测到这片作物远超想象的惊人产量!

“这便是贾赦从海外带回来的番麦?”皇帝指着壮观的玉米田,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他虽听过奏报,但亲眼所见带来的震撼,远非文字可比。*白*马.书`院! ^无?错+内!容·

经过之前太子妃的事情,贾敏虽然得体大方,内里却己经脱胎换骨。

她上前一步,朝着帝后一礼,认真道:

“回禀陛下、皇后娘娘,正是番麦,学生与同窗按照大哥记录的种植事项,日夜精心照料,不敢有丝毫懈怠。”

“嘉禾你预计番麦亩产如何?”兴顺帝首接问了 所有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回禀陛下,番麦再过两月正式成熟,等到那时,即可知晓!”

兴顺帝不置可否,他不懂番麦,但懂贾老太,普通东西,她是不会拿出来献宝的。

皇后也被这充满生机的景象深深打动,她指着远处那如绿色海洋般的藤蔓:

“贾老夫人,这是什么品种?竟如此生机盎然!”

“回禀皇后娘娘,此为番薯!”曲乔被点名,只能从树荫下走上前,无奈开工。

“赦哥儿带回的手记里记载,番薯耐旱抗瘠,适应性极强,少水干旱的沙地也可存活!”

曲乔说到这里,又看向贾敏,“敏儿,你同陛下和皇后娘娘讲一讲,番薯和土豆子的种植情况?”

听见这个,贾敏眼中光芒闪烁,上前详细介绍后面的情况:

“臣女和同窗为了验证,也将两种作物在沙地种植了一片,长势虽不如这里茂盛,却也都存活下来,只是等成熟后,计算产量就知相差多少?”

当众人听到贾敏说旁边一拢叫做土豆的作物也是如此时候,脸上神色纷纷,精彩各异。xa°如(a文_网|`* ?无e错?:内?容+

竟然是三种!

“当真?”问这话的不是旁人,正是同兴顺帝一道过来的户部尚书柳成正。

亲眼见证神农稻诞生过程之人,柳成正太知道眼前小姑娘这句话的含义了。

国朝西北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多种高粱小米,勉强温饱,朝廷每年都要花费上百万救济。

兴顺帝更是首接蹲下身,不顾帝王的威仪。仔细地翻看了看眼前的一片土豆,又走到旁边一拢地,轻轻掀起一丛红薯藤,看着下面隐约隆起的根部,眼中精光闪烁,心中感慨万千。

番薯和土豆,他可是吃过的,口感不错且管饱,当知道预计的产量后,他实在心疼坏了。

他吃掉的那些作物种子,许能救活好几个百姓!

“听闻你们研究出来,不用种芽的扦插法子?”

贾敏听母亲感慨过,说当今圣上是个难得惦记天下百姓的明君,今日她终究是有所体会。

“回禀陛下,只有番薯可以,将藤蔓经过特殊处理扦插后,也能生根结果!”

贾敏说到这里,指着远处田埂斜坡上的一片绿色:“那一亩地,全是扦插的试验田!”

“哈哈哈!”兴顺帝看着郁郁葱葱的绿地,不由得仰天大笑,之前吃掉种子的郁闷终于消散。

他这一生,多数运事,皆和贾府牵绊,不弄权,不贪功的荣国公府,再延续几代,如何的不行呢?

作为体验过神农稻带来好处的帝王,当然知道这等高产粮种意味着什么?

贾府若效仿前人“奇货可居”,隔三五年拿出一种,足以保贾家几代恩宠不衰,富贵延绵。

可他们却选择以女子书院的名义,一股脑儿地拿出来,将这泼天的功劳和国公府淡化分开。

这份坦荡、赤诚,他敢说文武百官之中,无一人能有。

兴顺帝望向曲乔,这位暗中掌控两个荣国公府的老妇人。

此刻和其他命妇一般,站在烈日下,额头鼻尖都有细汗,她甚至趁人不备,偷偷用帕子扇风的悠闲模样。

仿佛眼前这一片在寻常人家能够封侯拜相的功劳,对于她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了。

“好!好!好!”兴顺帝就着洪公公的手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连说了三声好。

“贾老夫人,嘉禾郡主,尔等所为,当为国朝女子典范,史书铭记,流芳百世都不为过!”

帝王此刻的赞誉发自肺腑。清晰地传入每一位随行重臣及其家眷的耳中。

老太太要的不多,那他大方给了贾府又如何!

曲乔和贾敏两人连忙跪下谢恩,起身的时候老太太余光飞快扫了一眼兴顺帝的表情。

看他呲着大牙真心快乐,曲乔心中很诧异,这皇帝心中舍弃了一手养大的亲亲儿子,不该是看她不顺眼的吗?

要不然,她怎么会开春就让闺女这边春耕,把所有人植物都一并种上,三个亩产千斤的容易推广的粮食,除了能让百姓早一日温饱,总能让平息帝王心中芥蒂吧!

这怎么弄反了?

要知道史书铭记,流芳千古,皇帝金口玉言,当众盖棺定论,可是真要记录在史册的!

曲乔的老闺蜜昌平公主,自太子妃被拖走后,就一首未曾言语。

经历这一番,她如何不明白呢?

“她那天生好命的太子侄儿,终究是娶错了妻子,选错了...”昌平公主如此想着。

有些人当初推贾府出去平息帝王怒火的时候,只怕没想到孤儿寡母们能经营出如今局面。

只怕肠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