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万寿节贺礼

万寿节是不输元旦的大日子,往年不是整寿,皇上大多下旨简版,今年是六十岁整寿,和往年可不一样,就千叟宴就能看出一二。

四爷出门的时间早,身为皇子亲王,进宫也是最早的一批,可也不是进了宫就能见到皇上的。

皇上用过早膳后,身穿一身明黄色的龙袍,来到太和殿,端坐在龙椅上,王公、百官及外国使臣朝贺

外国使臣和地方官员的贺寿礼,是提前送到京城的,万寿节当日,太和殿的大朝会,由皇子开始依次献上早就准备好的贺寿礼。

贺寿礼不是说选一件贵重的东西送上就行的,进献寿礼以九件为一组(称“一九”),最高可达“九九”八十一件,常见寿礼包括如意、寿佛、书画等物品。

皇子中,因为大皇子胤褆,和废太子也就是如今的二皇子胤礽,都已经被皇上圈禁,即便皇上万寿有大赦天下的恩典,却并未让他二人出来参加万寿节。

这种做法,表明皇上将二人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剥夺的十分彻底,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直到如今,朝堂上仍有人不死心,皇上的态度若是松懈半分,只怕就会有官员如像苍蝇一般围上去。

胤褆和胤礽虽被圈禁不得出,却有弘昱和弘皙两位皇孙代为祝贺,不过两人是小辈,皇子排在首位的三皇子诚亲王胤祉,之后是四皇子雍亲王胤禛。

贺礼数量多,不过大多数都是中规中矩的物件,四爷的贺礼中,最出彩的两样,一是九件万字福寿纹祭红釉瓷器,二是命人绘制的耕织图。

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绘制的《耕织图》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

皇上还专门召见他,并将其《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此后,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

楼璹的《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有赖于他对农业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他在任县令时,跑遍治下十二乡及周边地区,深入田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技术的农夫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得失。

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

例如《灌溉》、《一耘》图,绘出了当时使用戽斗、桔槔和龙骨车抽水灌田的情景。从《收割》图中看到的是一幅紧张的割稻场面。

《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各种形式的《耕织图》鼎盛于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皇上第二次南巡时,意外得获南宋楼璹《耕织图》,感慨织女之寒、农夫之苦,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以楼璹原作为基础重绘《耕织图》。

焦秉贞师从郎世宁,工西洋画法,康熙三十五年,奉旨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绘制了《耕织图》共46幅,《耕图》与《织图》各23幅。

耕图内容有: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拨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簏、簸扬、砻、入仓、祭神。

织图内容有: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练丝、蚕娥、祀谢、纬、织、络丝、经、染色、攀华、剪帛、成衣。

《耕织图》完成后,皇上龙颜大悦,不仅每图亲题七言律诗一首,且于图前亲书序文,并在序首钤盖了“佩文斋”朱印。

在序后钤盖了“康熙宸翰”阳文朱方大印和阴文“稽古右文之章”朱方大印,再命着名木刻家朱圭、梅裕凤镌版印制,颁赐臣工。

康熙五十一年,皇上下令将《耕织图》刻印成书,并改名为《御制耕织图》。

四爷献上的《耕织图》,是他命画师参照《耕织图》和《御制耕织图》绘制而成的,同样是耕图、织图各23幅,并亲自各题五律诗一首。

这份《耕织图》特殊就特殊在,《耕图》中所绘的人物乃是四爷和几位阿哥,是画师亲自到圆明园中的菜圃园采风后画出来的。

《织图》中的人物,是妍清、几位格格以及丫鬟等人,这个就是属于“摆拍”了,毕竟妍清打小就是八旗贵女,琴棋书画、骑射女工都没问题,养蚕、织布什么的是真不行。

这辈子没学过,上辈子就更不提了,也就会钉个扣子,织个围脖而已,绣花、裁衣都是这辈子学的。

不过,真会还是假会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和四爷夫唱妇随就行,皇上认不出妍清,儿子还是能认出来的,弘晖和弘昭也认识。

太监一样一样唱礼,听闻《耕织图》,皇上果然很感兴趣的,命人将画呈上,看过之后询问四爷,图中所绘的人物,可是他和几个皇孙。

这种做法本就讨巧,见皇阿玛注意到,四爷自然不会不承认,当即表明图上所绘的,正是他带着四个儿子,在圆明园中耕种的场景。

四爷在圆明园种地,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之前就被皇上夸奖过,因此众人闻言也没觉得他撒谎,而且他们这种身份,就算只去铲了一下地,也能说是种了地,谁还会追究怎么种的不成。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一个种地被这位玩出了花,居然得了皇上两次夸赞,还落了个心系民生的赞誉,心中暗恨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太和殿大朝和结束后,群臣入座等候宴席开始,实际上,距离正式的万寿宴开席还早着,桌上摆着茶水和点心,可以垫垫肚子慢慢等。